当前位置: 首页 » 市场观察 » 行业前瞻 » 正文

中国智造发现新突破口 传感器布局是核心


时间:2015-09-23 作者:
分享到:



 仪器仪表商情网报道  《中国制造2025》要以智能制造为突破口和主攻方向,未来,智能制造投资总额将超万亿元。智能制造并非只是一个横空出世的概念,具体来看,工业4.0首先要打造智能工厂,在生产设备中广泛部署传感器,使其成为智能化的生产工具,成为物联网的智能终端,从而实现工厂的监测、操控智能化。
       智能制造的中国路径
       产业升级的资本机遇
       工信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电子商务研究所所长王喜文特别阐述了中国制造2025与工业4.0的侧重点:“中国制造2025主要是侧重于产业与政策,工业4.0主要侧重于技术与模式,所以并不一样。不过,也有一大共同点,那就是智能制造。”
       事实上,智能制造并非只是一个横空出世的概念,而是制造业依据其内在发展逻辑,经过长时间的演变和整合逐步形成的现实路径。
       具体来看,工业4.0首先要打造智能工厂,在生产设备中广泛部署传感器,使其成为智能化的生产工具,成为物联网的智能终端,从而实现工厂的监测、操控智能化。未来的智能工厂,设备的自动化层和生产制造的管理系统之间的对接将会更加无缝化,从而能够实现智能制造,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定制需求。
       目前业内普遍认为,我国制造业发展参差不齐,整体上处于工业2.0补课、工业3.0普及、工业4.0示范阶段,面对工业4.0,首先要考虑的思维方式、经营方式和生产模式的转变。
       对中国制造企业来说,产能过剩、产品同质化、价格战、劳动力成本上升等痼疾都不利于企业的智能化转型。但随着国内及跨镜电商环境日益成熟,中国企业获得更多的海外商机。
       更重要的是,“互联网+”促使互联网和传统行业深度融合,借力“万众创新”风潮,业已成为新一轮中国制造的制高点。以海尔为例,公司围绕智慧生态圈建设,推进智能硬件端、APP软件端、第三方资源引进构建生态圈布局。数据显示,2015年1—6月,海尔智能白电产品销量超过110万台、销售收入超过32亿元,均实现高速增长;4月份,海尔上线UAPP,建立智慧生活统一入口,上线以来注册用户数达到277万;目前已引进第三方资源78家。
       产业升级的资本机遇
       毫无疑问,智能制造潜藏巨大的投资机会。从市场角度看,在本轮制造业智能化升级的过程中,生产端将最先受益,弹性也最大,具有良好的发展空间。
       对于智能制造的产业上下游,一级市场的投资热情持续高涨。以机器人产业为例,高工机器人研究所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机器人企业数量超过1000家,主要集中于华南地区和华东地区。今年1-8月,华南地区机器人产业拟规划投资规模超过160亿元,占全国比例为47%,位居全国第一;华东地区投资规模超过140亿元,占全国比例为43%。
       上市公司也纷纷抢滩智能制造的制高点。一方面,部分传统制造业企业利用自身优势实现盈利模式转型。如针织机龙头慈星股份开拓的机器人系统集成业务已初见成效,未来有望通过新产品全成型电脑横机打开单件生产的定制化流程市场。
       不少上市公司通过并购扩张产业链。瑞凌股份借助德国CLOOS进军高端领域,同时利用产业基金不断增强外延扩张实力。在设立佳士机器人之后,佳士科技进一步参股艾尔克莱福特和鹏鼎创盈,全面切入机器人领域。
       在二级市场上,智能制造作为热门投资主题最大的优势在于可验证性,且在细分领域已经开始释放业绩,比如华昌达上半年业绩就大增约8倍,合并报表因素之外,报告期内订单量增加亦是业绩变动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智能制造,工业4.0,物联网,传感器    浏览量:416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商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商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经本网授权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商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归原版权所有人所有。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有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如有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相关合作、投稿、转载授权等事宜,请联系本网。
QQ:2268148259、3050252122。


让制造业不缺测试测量工程师

最新发布
行业动态
市场观察
国际资讯
仪商专题
按分类浏览
Copyright © 2023- 86171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州德禄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本站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电话:020-34224268 传真: 020-34113782

粤公网安备 44010502000033号

粤ICP备16022018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