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仪表商情网报道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人才发展为支撑,推动科技创新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机结合,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浓墨重彩地登上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在审查、讨论“十三五”规划时提出,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十三五”期间,各领域应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新优势,增强新动力,促进经济在转型升级中平稳健康发展。
两会速递
R&D投入不仅到位还要用在刀刃上
“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提升到2.5%。部分人大代表在审查报告时认为,要确保这2.5%的投入到位,并且要把钱花好、花到位。
南京邮电大学校长杨震代表说,在“十二五”规划的指标中有十八个约束性的指标全部完成。预期性的指标有35个完成了,但有5个与预期有一定的差距,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2015年研究事业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支出,这个没有达到,差了0.1%。这与当前调结构、转方式、保增长,努力创建创新型国家、加大科研投入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
杨震调研发现,2014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指标仅为0.7%。根据国际经验表明,一个企业的R&D投入超过销售值的5%以上才有较强的竞争力,2%只能维持基本生存,发达国家高科技企业研发投入在销售收入中达到10%甚至20%以上。在我国,众所周知的华为公司,2014年研发投入达到408亿,占销售收入占比14.2%;中兴通讯公司也达到了11.6%。
因此,他希望“十三五”期间,企业作为创新主体、投入主体,也要不断加大研发投入,确保2.5%的目标要实现。
李子颖委员说:“我国研究经费本来就比较少,2015年,大概占到GDP的不到2.2%;而基础研究在研究经费里只占4.7%。而美国是15%以上,韩国、日本是12%—13%,欧洲不少国家是20%以上。”
杨震认为,基础研究占比太少是一个令人忧虑的现象,众所周知,基础研究意味着我们未来的科技创新能力,需要尽快改变这个局面。
消除人才歧视推行正确价值观
“‘十三五’期间,全国要建成一批技能大师工作室,1200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培养1000万的高技能人才。这让我们感到激动,希望能实在落地。”
刘永委员说,技能人才从入职到晋升,职业通道有很多问题。“很多正式编制的门槛太高,要硕士博士,甚至洋博士。我们急需技能人才,就是招不进来。”
刘永认为,中国的产品缺少精益求精的精神。“社会不仅需要院士和‘’的科学家,还得要能实施、组装的高级技能人才,需要成千上万的工匠、技能人才,要保证他们在社会上受尊重、推崇。”
“重视人才,不仅是引进、培养、引导科技人才,还要有正确的人才价值观。”李鸿委员说,“现在从幼儿园到高中,教育都太浮躁,生怕输在起跑线,挤不上独木桥。科学家得有潜心研究的态度。社会的分配体系也要合理,要向高层次人才倾斜。”
“对人才不要有任何歧视。”张勤委员说,“比如一方面要学术民主,不要压制年轻人;另一方面不要搞年龄歧视,禁止60岁以上的人申请项目和做领军人才。现在我们把职务退休和学术退休混为一谈,其实一个人只要能干就应该让他干,许多著名物理学家都是终身搞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