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一个多月,是这台年轻的4500米级自主水下机器人,在黑暗的未知深海打的第一场应用实战。
它不仅圆满完成了我国第40航次大洋科考的第二航段任务,打破了我国深海潜器下潜持续时间、勘测面积、稳定性等纪录,也发现了多处热液异常点。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在地形地貌极其复杂的西南印度洋,完成了200多平方公里的勘测,并首次带回“精细”的海底地形地貌图。
“小黄鱼”的总设计师刘健说,此次应用首战圆满告终,但并非句号,而是“未来大洋应用的开始”。
“靠谱鱼”
一次性可下潜30小时
在第二航段,“小黄鱼”8次下潜到地形地貌极其复杂的西南印度洋海底,硕果累累。
它完成了7次长航程探测任务,累计航程近七百公里,共勘测出了200多平方公里的精细海底地形地貌图,超过了我国以往勘探的范围。
“潜龙二号是特别靠谱的国产设备。”此前的第一航段,评审专家之一孙元宏曾这样说道。
“小黄鱼”的总设计师刘健总结说,“潜龙二号”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范围近海底精细地形地貌图,也获得了近海底磁力等多种探测数据。
即使自己跟自己比,“小黄鱼”在应用阶段的下潜时间也累计达近200小时,接近第一航段的四倍。且基本每次都实现或接近30小时的最大工作时间,其中最多一次连续完成了4个长航程。
对这点,刘健尤为兴奋。他解释说,每次潜器释放、回收需要时间,而数据上传下载、维护保养、数据分析也需要时间。对“一寸光阴一寸金”的大洋科考来说,能够一次性长时间探测,意味着高效率应用,也意味着我国深海无人潜器在可靠性上达到了新的水平。
“熊孩子”
偏离航线差点“走丢”
“潜龙二号”在第二航段中虽说总体相当顺利,但也并非没有曲折。
第五次下潜,因为导航系统出现了点异常,潜器定位与实际位置不吻,导致它偏离了既定航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