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聚焦 » 活动资讯 » 正文

无人驾驶汽车市场化还需跨过“伦理”和“安全”两座大山


  来源: Automotive World China 时间:2016-07-19 作者:Automotive World China
分享到:




汽车电子智能化的最高水平就是实现完全自动无人驾驶,然而无人驾驶汽车目前更多还是处于概念车的阶段,离市场化还很远,这当中“伦理”和“安全”就成了无人驾驶必须翻越的两座大山。中国汽车电子技术展览会Automotive World China 2016将于2016年8月30日-9月1日在深圳会展中心荣耀登场!展会将带来融合电子设计与互联网应用相结合的全新汽车文化。

为了抢夺无人驾驶汽车市场,各家企业间的竞争已经进入了白热化。全球知名IT企业与传统车企都在加快步伐,力争2020年前后实现无人驾驶汽车的商用化。中国、美国、欧盟、日本等主要国家也都指定了相应的法律,积极扶持相关基础设施的铺设。随着商用化目标时期的临近,保险、召回等对应的管理制度也在完善中。现在已经出现了利用高档车型进行高速公路辅助驾驶、自动泊车、防冲撞等一定程度的无人驾驶汽车应用。

据统计,每年因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数多达130万人,另外有五千多万人受伤。由此增加的社会成本每年多达5.6万亿美元。

美国圣母大学哲学专家唐·霍华德教授在接受华尔街周刊采访时说道,如果将交通事故引起的伤害比喻成疾病的话,那么无人驾驶汽车就是有效的治疗药物,而且已经接近了现实。另外道路使用率也将大幅度提升,相比现在的交通可以提高三倍的通行效率。上下班高峰路上人们不用一边抱怨堵车一边开车,而是用社交软件与亲朋好友愉快的进行交谈。


虽然还有一些杞人忧天的声音,但无人驾驶汽车已经成为了全球发展的主要趋势。下面将针对未来可能面临的情况,列举几个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伦理上的进退两难

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进退两难的窘境,无人驾驶汽车也未能幸免。2016年,美国的前言技术期刊'MIT Technology Review'上刊登的一篇论文引起了广发的热议。论文的题目有点耸人听闻,标题为'无人驾驶汽车为什么要设计成杀人工具?'。论文作者针对无人驾驶汽车可能出现的三种状况提出了质疑。第一种状况是,正常行驶的车辆前方突然出现人群的时候。继续前行,会危机多名行人;但调转行车方向的话,则会让旁边的行人遭殃。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危害最小的后者。第二种状况是,车辆前方出现了一名突然横穿马路的行人;如果调转方向,行人可以避免被撞,但车上的人会有伤亡的风险。反之,行人会死亡,车上的人可以活下来。此种状况下,大多数人都会优先选择保证车上人员的安全。第三种状况为,车辆前方出现了十名行人;如果调转车头,车上的人员将必死无疑。问题是,应该保十名行人的生命呢,还是保驾驶员的生命呢?还是选择在任何情况下,可以最小化人身伤亡的方法呢?如果车辆被设定成优先保护行人的安全,而牺牲乘车人员的安全的话,消费者是否会买账?我们很难得到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但必须要赶在无人驾驶汽车大规模普及之前找到一个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我们总不能寄希望于一个机器来判断人命攸关的道德性、伦理性选择题。

谷歌的埃里克·施密特曾经说过,没有理由不相信机器通过学习,也可以对各种环境做出对应的伦理判断。但相比机器的学习技术,我们更应该关注让机器学习什么。可以主动识别周边状况,判断移动路径,并且自动运行的无人驾驶汽车可以算作是机器人。为了让机器人与人类驾驶的车辆一起行驶在道路上,还需要满足最低限度的社会接受度。发达国家中,一些国家已经召集了工学、法学、心理学等各个领域的专家,讨论法律上的、制度上的讨论。也许真正阻碍无人驾驶汽车商用化进度的,或许就是伦理道德上的进退两难。


相比舒适度,安全更为重要

关键词:仪器仪表 测试测量 汽车电子    浏览量:396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商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商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经本网授权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商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归原版权所有人所有。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有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如有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相关合作、投稿、转载授权等事宜,请联系本网。
QQ:2268148259、3050252122。


让制造业不缺测试测量工程师

最新发布
行业动态
行业聚焦
国际资讯
仪商专题
按分类浏览
Copyright © 2023- 86171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州德禄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本站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电话:020-34224268 传真: 020-34113782

粤公网安备 44010502000033号

粤ICP备16022018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