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控制信道编码方案的国际标准,仅是5G国际标准体系的初级阶段,距离5G国际标准体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北京大学教授焦秉立表示,自2013年IMT-2020(5G)推进组成立以来,国内的5G技术研发热度持续升温,5G商用似乎箭在弦上。但业界核心技术专利积累不足,实现真正的商用还有许多技术难关,需要付出更多努力。
环顾全球业界,随着5G商用时间临近,国际通信巨头各个摩拳擦掌。
作为深耕移动通信技术多年的行业领先者,爱立信已经开始进行5G的相关专利布局,其专利的技术思路偏向于在前一代技术的基础上平滑演进,希望尽可能保留前一代技术的专利“遗产”,从而在5G技术国际标准的制定中抢占先机。
但是,来自中国企业的5G专利的技术创新色彩更强,在“新空口”等多个技术方向上提出了与4G技术差别较大的全新技术,希望借此在5G技术国际标准制定中提高自身的话语权。
在实践上,2016年年中,澳大利亚运营商Optus与华为公司合作完成了5G网络的测试,用户下行速率超过35Gbps,超过了之前爱立信测试10Gbps的速率。
2016年10月,高通公司推出了首款5G网络调制解调器骁龙X50,并称将在2018年2月的韩国冬奥会期间率先应用,这意味着5G技术最快将在2018年实现部分商用。
近年来,我国移动通信产业发展在从4G到5G的前进道路上逐步加速。与此同时,我国移动通信产业专利拥有量逐年递增,中兴通讯、华为公司等企业连年在PCT国际专利申请全球企业排行榜上位居前列,制定行业国际标准参与度显著提升,为2020年启动5G商业应用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