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方案 » 前沿科技 » 正文

中国研制出碳纳米晶体管 有望在芯片技术上赶超国外


时间:2017-08-23 作者:
分享到:



【仪商讯】工作速度是英特尔最先进的14纳米商用硅材料晶体管速度的3倍,而能耗只是其四分之一。这是北京大学教授彭练矛带领团队前不久研制出的碳纳米晶体管优异的性能指标,意味着中国科学家有可能研制出以此类晶体管为元器件的商用碳基芯片,有望在芯片研制技术上赶超国外同行。

中国超算“神威·太湖之光”装配国产芯片,多次蝉联世界冠军。(资料图片)

研制出碳纳米晶体管无疑是我国科学家奋力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征途中取得的一个重大胜利,是中国信息科技发展的一座新里程碑。从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2008年以来,中国致力于打造自己的高端芯片产业链。经过持之以恒的努力,中国芯片的研发不仅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而且在国际芯片最前沿的碳纳米晶体管研制领域取得了重大成果,为向世界一流水平迈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现代信息社会的根基

“芯片”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现代信息科技热词之一,但它究竟是什么呢?在没有回答这些问题之前,让我们先熟悉一下“集成电路”。“集成电路”是一种微型电子器件或部件。人们采用一定工艺,把一个电路中所需的晶体管、电阻、电容和电感等元件及布线互连在一起,制作在一小块或几小块半导体晶片或介质基片上,然后封装在一个管壳内,成为具有所需电路功能的微型结构,使电子元件向着微小型化、低功耗、智能化和高可靠性方面迈进一大步。“芯片”一般是指集成电路的载体,是集成电路经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后的结果。可以说,“集成电路”和“芯片”所指的内容本质上是一致的,只是描述的重点和角度不同,前者强调的是电路的设计和布局布线,后者则强调电路的集成、生产和封装。因此也可以说,中国芯片的发展历程和水平就是中国集成电路的发展历程和水平。

“芯片强则产业强,芯片兴则经济兴,没有高端芯片就没有真正的产业安全和国家安全。”这是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所长叶甜春对芯片重要性的清晰认知和高度概括。他说,在当今信息时代,集成电路技术是最重要、最基础的技术,可以说是信息时代的基石。无论是计算机、手机、家电,还是汽车、高铁、电网、医疗仪器、机器人、工业控制等,产品核心和知识产权的载体都是集成电路。没有集成电路产业支撑,信息社会就失去了根基。这也是集成电路被喻为现代工业的“粮食”的原因所在。

自主创新,自强自立

正是深刻认识到芯片技术和集成电路技术在现代信息技术革命中的战略价值,中国发起了依靠自主创新,打破西方发达国家技术限制封锁,实现芯片“突围”的自强运动。叶甜春介绍说,长期以来,在集成电路发展方面,西方发达国家对我们严格封锁限制。

为打破困局,从根本上实现信息科技产业自主创新发展,2000年,国务院印发了《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这标志着中国集成电路产业进入真正起步阶段。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2008年,我国将“核高基”(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基础软件产品)和“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分别列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并开始实施。2014年,《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颁布,并成立了首期规模为1200亿元的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这些举措旨在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力图实现战略性突破。经过多年卧薪尝胆,“中国芯”取得了一批骄人成果,基本实现了自强自立。

今年6月发布的国际超级计算机排名中,中国“神威·太湖之光”再次夺冠,而铸就其冠军之尊的是地道的“中国芯”,在其小小薄块上,集成了260个运算中心,数十亿晶体管。其单芯片计算能力相当于32000年世界顶级超算。除了神威之外,中国还拥有了龙芯、海思、展讯等一批知名芯片公司和其性能优秀的产品。这些成就得益于我国集成电路技术的大发展。叶甜春总结说,通过实施相关专项,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和材料从无到有,填补了产业链空白,形成良性发展的产业生态;制造工艺与封装集成由弱渐强,技术水平实现跨越,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制造的智能手机、通讯设备、智能卡等芯片产品大批量进入市场;创新发明不断涌现,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体系。

瞄准最前沿

据海关数据统计,2016年,中国集成电路进口逾3425亿块,金额超2270亿美元,接近于同期原油进口额的两倍,而集成电路出口额约为614亿美元,存在很大逆差。这说明,中国作为全球信息产业基地,虽然已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自身对集成电路的需求,并开始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但是总体而言,依然缺乏高端芯片产品。

关键词:    浏览量:718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商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商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经本网授权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商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归原版权所有人所有。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有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如有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相关合作、投稿、转载授权等事宜,请联系本网。
QQ:2268148259、3050252122。


让制造业不缺测试测量工程师

最新发布
行业动态
技术方案
国际资讯
仪商专题
按分类浏览
Copyright © 2023- 86171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州德禄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本站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电话:020-34224268 传真: 020-34113782

粤公网安备 44010502000033号

粤ICP备16022018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