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的时间,黄立带领团队坚持自主创新,专注实业,打破西方重重封锁,搭建了三条国际顶级水平的红外探测器芯片生产线,改变了世界红外产业的格局
“华科男”黄立是典型的技术派创业者。聊技术的时候,黄立情绪很饱满。即便眼下公司已经拥有了200多项专利,但是黄立依旧对于技术有着近乎痴迷的热情。
20年前,湖北省电力实验研究所的工程师黄立做出了一个改变他一生的选择——创立武汉高德红外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高德红外”)。
20年过去了,高德红外成为目前国内最大、国际知名的以红外热像技术为核心的综合光电系统产品研制生产厂商,并于2010年上市,目前市值已超过220亿元。
放弃铁饭碗
1987年,黄立于华中科技大学完成本科和研究生的学习,作为当年的学霸,黄立毕业后进入湖北省电力实验研究所,成为一名工程师。
工作稳定,待遇好,获得了20多项科技成果,但是黄立不满足于现状,于是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他选择了放弃“铁饭碗”,走上创业之路。
彼时,黄立擅长的红外热像相关技术及应用,在国内刚刚起步且缺乏体系,于是他选择从这个行业里扎进去。
2003年,“非典”疫情严重,高德红外研发的红外测温设备一夜之间供不应求,该产品一度占有国内95%的市场。
打破外国垄断
然而,那时红外探测器的核心技术被美国、法国等垄断。核心技术没有掌握在自己手里,这始终是黄立心中的一根刺,“如果国外不卖给你,那你的公司就完蛋了。我们的国防也不能建立在这样脆弱的基础上”。黄立决心打破国外技术封锁,研发自主创新的红外芯片。
2010年,高德红外在深交所成功上市后,他将募集到的资金全部用于研发,欲打造中国版“红外芯”。
为此,高德红外制定了长期规划,用10年甚至更长时间,搭建从以红外焦平面探测器为基础的核心器件到以红外热像为核心的综合光电系统。
2015年,高德红外探测器国产化项目实现了量产,这是国内首条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8英寸、0.25微米红外非制冷探测器的完整生产线。2018年年底,高德红外完成了研制难度更大、成像间距12微米1280×1024的制冷探测器,并且在今年实现了批量生产。这一探测器的出现标志着我国高端红外探测器跟西方国家基本同步。
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红外芯”之后,高德红外还完成了红外应用系统全产业链以及红外生态平台的搭建。
与很多做探测器的公司不同,高德红外的产业链非常长,是唯一一个覆盖了整个红外产业链的企业,除了有红外芯片,还有光电系统、光电整机等等。据黄立透露,高德红外还在做其他大的系统总体。
新赛道开启二次创业
2014年,无人机渐渐热起来。黄立对民用无人机领域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开始和公司高层深入探讨做民用无人机的可能性。
目前国内无人机制造公司虽多,但市场上的无人机大多是消费型,飞行时间短,只有几百克载荷。黄立更期待看到专业、智能化、重载、长航的无人机。他举例说,如果无人机应用到救火中,无论是森林救火还是城市高楼救火,载重型无人机可以带着灭火导弹迅速扑火。
与突破“中国芯”技术类似,既然市场存在空白,那黄立就毫不犹豫入局,“如果能利用高科技为社会平安做一些工作,也挺有意义。”
筹备一年之后,2015年7月26日,黄立在深圳注册了普宙飞行器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开始了二次创业。目前,黄立的公司已经生产了300公斤级和30公斤级两个系列的重载无人机。据黄立介绍,这两个飞机的飞行时间均为5~6小时。
虽然是非常热门的行业,但黄立却在成立新公司的时候没有进行融资,而是自己投入资金。之所以不愿融资,一方面是对于曾两度成为湖北首富的黄立来说,几亿投资并不算困难,但最重要的原因是,他希望“保证大概率成功,让事情看得见之后再吸引投资者”。“我自己花钱把前面几年最看不清、最难的路走完,如果大家再愿意参与那我们共同前进。”
作为奋斗的创业者,黄立在无人机领域,是否能再造一个高德红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