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专访 » 资深专家 » 焦点人物 » 正文

清华大学金国藩院士:追光七十载,九旬未言休


  来源: 中国激光杂志社 时间:2022-05-21 编辑:清风
分享到:



金国藩:光存储一度非常热,以前计算机都配有光盘驱动,现在都没有了。原来光盘有存储容量大的特点,可是遇上图像就需要压缩和解码,传输速度不理想。现在看,一张光盘的容量还不到一个Gb,而1Tb的U盘都有了。


体全息存储技术基于 “页面” 方式对图像并行处理,访问速度极快,存储量巨大。一个10 mm3的铌酸锂晶体可存储1万幅以上图像,对几个Gbytes容量的存储器访问时间仅为几毫秒,图像可即时查看。还有,不必经过计算机就能直接与图像传输系统对接、存储,如卫星侦察图像系统。


计算机数字图像处理灵活性大,但逐行扫描,速度慢; 体全息存储容量大,寻址方便,信息存储极快,可利用它作内积相乘,解决图像识别问题。因此,我们研制了光电结合的体全息相关器,预处理由计算机完成,识别由光计算来实现,这样可兼备两种处理的优越性,作到既快速,又保证高精度。


现在数字技术比光学技术发展得快,所以人们都用U盘。可是磁盘要想长时间保存的话,过几年就得刷新一下。从这个角度说,我觉得光盘还是有希望的,因为它存储时间比较长。


最近有人在研究30层的三维光存储技术。我觉得如果真能做30层的话,一层一层地叠加,里面很可能有杂质或者气泡掺杂进去,不太容易做好。如果从存储的时间长度考虑,还是有意义的。不过不太可能成为个人电脑的一部分。


张志刚:您如何看中国制造的光学仪器呢?现在光学精密仪器进口的还是很多,您觉得是什么原因?


金国藩:我曾经跟科技部提过,我觉得最重要的问题在于:国产器件的稳定性、可靠性比较差。国内做出了某个仪器,但是大家还是都愿意买国外的,为什么呢?因为国外的仪器稳定性好,使用很多年都没有问题,国内的仪器可能刚开始获取的数据还可以,但后期的稳定性就不太好。


另外,我觉得科技部可能太重视产业化。课题设置没有充分考虑到科技的发展前景,缺乏研究工作,到头来90%的项目牵头人都是企业,我觉得这是不合适的。想法虽然是好的,但是企业一天到晚考虑的是生存,是赚钱,很少考虑科技前景。企业牵头,心态上只当项目做,花完钱完事,这样就不能持续创新。与此相反,基金委又太重视前沿。只注重研究成果,较少关心成果转化,所以,成果落不了地。我觉得这两个方面各有各的问题。


张志刚:您能介绍一下清华主导成功制造了哪些光学仪器吗?


金国藩:对于清华主导制造的光学仪器,虽然可以说是成功的例子,也可以说是不成功的例子:就是刚才说的中国第一台三座标光栅测量机。现在这个技术已经陈旧了。


我们研究过光刻机技术。我们可能是国内做的最早、也是最多的,大概做了有100多台光刻机吧,当然与国外相比差距很大。可惜后来也不做了。


张志刚:听说您在中国加入国际光学委员会(ICO)这件事上起了很大作用,能说说具体过程吗?


金国藩:国际光学委员会(ICO)是联络各国光学学会的一个组织,1947年成立。我在德国进修时认识的罗曼教授,恰是当年的ICO主席。有一天他跟我说,“中国是一个大国,从事光学科学与工程的人很多,中国光学学会应该参加ICO”。中国还不是ICO的会员?我回国后赶紧向中国光学学会理事长王大珩先生汇报了这件事。王先生召集中国光学学会常务理事开会,会上大家都同意参加ICO,我就给罗曼教授写信说中国要参加ICO。


哪知道台湾方面的“光学工程学会”已经在ICO里了。根据我国科协的政策,在国际组织中不能出现两个中国。这给ICO出了个难题。当时我负责中国光学学会的外事工作,不知给下一届ICO主席石内顺平写了多少封信,也不知石内顺平做了多少工作。最后台湾方面同意采用奥运模式,改叫“光学工程学会(台北)”,才解决了这个问题。1987年ICO通过了中国光学学会作为正式会员。母国光院士被选为1993-1999年ICO副主席,我被选为2002-2008年ICO副主席。


张志刚:后来您还做了哪些促进中国和世界光学方面的工作?


关键词:金国藩 院士 光学 仪器    浏览量:10258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商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商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经本网授权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商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归原版权所有人所有。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有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如有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相关合作、投稿、转载授权等事宜,请联系本网。
QQ:2268148259、3050252122。


让制造业不缺测试测量工程师

最新发布
行业动态
人物专访
国际资讯
仪商专题
按分类浏览
Copyright © 2023- 86171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州德禄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本站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电话:020-34224268 传真: 020-34113782

粤公网安备 44010502000033号

粤ICP备16022018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