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专访 » 资深专家 » 精英人物 » 正文

麦乐克董事长吕晶:国产传感器如何走出高端之路?


  来源: 感知芯视界 时间:2024-02-24 编辑:清风
分享到:



首先,麦乐克积极对接各类软件平台及系统集成商,寻找更多的物联网及智慧应用场景,希望建立一个有业务协同功能、粘性更强的传感器企业联盟,来推动国内传感技术的整体发展。其次,麦乐克希望跟感知芯视界等行业专业媒体有更多的互动与交流,共同打造面向传感技术上下游精准社群的传感技术传播平台。


“市场+战略”双轮驱动 国产中高端传感器迎来利好


感知芯视界:作为德国传感技术专业协会首位中国成员,您如何看待目前全球与中国传感器的行业现状?


吕晶:目前全球传感器市场依旧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品类增加迅速,雷达、毫米波、激光、红外等光电传感发展速度非常快。美国、德国、日本仍然是全球知名传感器企业最多的国家,无论是传感器企业的品牌知名度还是技术实力,均领先于其他国家。


其中,美国的发展模式走的是先军工后民用、先提高后普及的路子,重视材料研发和工艺创新,产品技术先进,附加值高。日本则与美国相反,其走的是技术先普及后提高的产业化道路,侧重产品实用化和商品化。德国是工业智能制造的强国,其依赖本土工业优势,重点发展工业传感器,以突出的工艺优势,在离散程度高的工业传感器领域成为了隐形冠军。


对比来看,我国的传感器起步相对较晚,很多应用领域都已经被欧美企业垄断。尤其在智能制造等工业领域,中高端传感器的替代任重而道远,一方面表现为传感器在感知信息方面的落后,另一方面,则表现为传感器自身在智能化和网络化方面的技术落后。


随着国内智慧城市、数字经济等应用的普及,由于国内产业链的相对成熟,我国在图像传感、压力传感等个别赛道产业化较为成熟。总的来说,中国的一些传感器只要有大量市场需求的驱动,发展速度将非常快。


但是,很多传感器的核心部件有90%来自国外,这也导致了“有品无芯”的尴尬局面。近几年的国际形势,让中国从上到下都认识到,高端制造卡脖子的芯片竞争已经白热化,高精度的传感器也存在同样卡脖子的风险问题。此外,全球传感器种类数量已有约三万种,而我国传感器种类数量大约只有一万多种,种类数量严重不足。


感知芯视界:请您谈谈创办麦乐克近20年,企业和行业发展有哪些让您记忆深刻的事件?


吕晶:一是麦乐克在中国扎根之初,并不知道中国的客户在哪里。所以我们先是锁定欧美市场,从产品出口到本土化应用,内外打通,不断积累了行业竞争力和企业生命力。


二是前几年因为疫情的发生,红外测温技术得到了迅速的普及,且需求量巨大。疫情的到来让很多人进入了红外这个行业,相关企业也一下子增加了很多。


三是全球的智能制造和智能化水平发展起来以后,包括红外在内的传感需求量猛增,我们行业里说,传感是数字技术之母。数字化时代到来以后,各行各业的传感产品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因此诞生了层出不穷的传感企业。


还有就是很多国际头部企业也开始投入巨大的资源和资金,介入传感技术的研发跟开拓。此外,近几年国内高端芯片遭遇卡脖子问题,让我们意识到中高端传感器也有类似的风险。


我认为在这个国际局势下,中国会坚定不移的发展自己的中高端传感技术,国家将通过政策、资金、人才等组合拳,一如既往的加大力度去支持。我认为,市场和国家战略双轮驱动和赋能,对中高端传感器将是重大的利好消息。


中高端传感器国产化背后的探索与突破


感知芯视界:据了解,目前国内中高端传感器的进口率达80%甚至90%以上,请问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有哪些?今后,中国传感器产业如何创新发展?


吕晶:传感器的发展从国家顶层设计到产业协同创新,一定是由上而下再由下而上的立体发展过程。但现状是中国传感器起步晚,应用市场基本被海外品牌占领,政策上缺乏需求端的系统性指导和战略规划纲要,行业技术发展缺乏重点,懂技术又懂市场的复合型人才短缺,导致低层次技术内卷严重,中高端核心技术关键部件往往“有品无芯”。


其实,传感器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过程,走什么发展模式都需要国家战略层面的选择,需要有适配的政策导向和金融资本的精准扶持。我们认为想要加速中国高端传感器的创新发展,美国模式会更为适配,同时也要借鉴德国、日本模式。


关键词:麦乐克 吕晶 国产传感器    浏览量:9731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商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商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经本网授权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商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归原版权所有人所有。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有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如有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相关合作、投稿、转载授权等事宜,请联系本网。
QQ:2268148259、3050252122。


让制造业不缺测试测量工程师

最新发布
行业动态
人物专访
国际资讯
仪商专题
按分类浏览
Copyright © 2023- 86171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州德禄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本站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电话:020-34224268 传真: 020-34113782

粤公网安备 44010502000033号

粤ICP备16022018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