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在人民大会堂颁授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2人获得了最高科学技术奖,一位是大名鼎鼎的诺奖获得者屠呦呦,名气没那么大的赵忠贤。他有何来历,如何登顶科技高峰的?
赵忠贤接受习近平书记颁奖
“北京的赵”一战成名
赵忠贤是当之无愧的超导“大玩家”。40多年里,他的团队用自制的炉子或淘来的二手“土炮”,在“不及今天百分之一”的硬件条件下,“玩”出举世瞩目的重大突破,“玩”出临界温度的世界纪录,“玩”出中国高温超导跻身国际前列的科研地位。
超导体是当温度降低到一定数值时,其电阻突然消失的材料,它在信息通讯、生物医学、航空航天等领域有巨大应用潜力。超导体要实现超导态,必须要有极低温的环境。为此,科学家一直梦想寻找到较高临界温度的超导体。
1986年,45岁的赵忠贤偶然读到一篇欧洲科学家柏德诺兹和缪勒发表的论文,讲的是“铜氧化合物可能存在35K超导性”。当时很多人不相信,但赵忠贤是少数“醒得早”的人。
那时科研条件异常艰苦,好多设备是赵忠贤团队自己现造的,烧样品的炉子是自己动手绕的,买设备都买二手的。
有了自制炉子,赵忠贤和同事们没黑没白得干,夜里不睡觉,困了就在椅子旁桌子上靠靠,有事叫起来继续。
好在研究不需要特别精密的仪器,很快,赵忠贤团队在镧-钡-铜-氧体系中获得了40K以上的高温超导体,一举颠覆了认为“超导临界温度最高不大可能超过40K”的麦克米兰极限!
一时间,世界物理学界为之震动,“北京的赵”一“战”成名。
赵忠贤团队的研究使得超导电性低温环境的创造由原本昂贵的液氦替代为便宜而好用的液氮,并因此获得1989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