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据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的人回忆说:毛泽东听了“卫星已经发射成功”的消息后,一下子扔掉了手中的烟头,竟然高兴得手舞足蹈。这在毛泽东的生涯里,是非常罕见的。
当年“五一”劳动节狂欢之夜,毛泽东在周总理陪同下,健步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当他走到卫星代表团17位功臣身边时,周总理将钱学森、任新民等一一作了介绍:“主席,他们是中国放卫星的人!”毛主席睿智的目光深情地看着大家,感慨地说:“了不起啊!了不起啊!”然后,伸出他那巨大而温暖的手,与每位代表紧紧相握。[pagebreak]
“总总师”与“倔老头”
1975年3月31日,由中央军委副主席叶剑英签署上报的、由任新民参与讨论制定的那份关于发展中国通信卫星的报告,摆在毛泽东主席的面前。而当毛主席用红笔重重地画上红圈时,代号为“331”的我国通信卫星工程拉开了序幕。任新民也被历史推上了舞台的主角位置,他被任命为这项工程的总总师—总设计师、技术总指挥。
“331工程”被认为是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前规模最大、涉及部门最多、技术最复杂、难度最高的大型航天系统工程。由于该工程由五大系统组成,每个系统又都有一名总设计师,而任新民担任的是这五个系统的总设计师,人们都称他为“总总师”。
有位卫星的总设计师这样比喻通信卫星,他说,一颗通信卫星的作用就好像是在地球上竖起了一座通天塔。建造通天塔,这工程该是何等巨大。庞大的通信卫星工程包括五大系统,它们分别是运载火箭、通信卫星、发射场、测控通信系统、通信地面站。身为该工程的“总总师”,任新民就在这中间起指挥防调作用。
领衔如此庞大的工程,任新民说他当年心理上承受的压力,很多时候会大于技术方面的压力。
“光环是属于大家的,而失败的原因一定是‘总总师’没有做好工作。”任新民不仅需要解决技术问题,还要用心让团队和谐相处。“三过家门而不入”,他几乎每天都和同事们待在一起,工厂里的工人都喊他“倔老头”。
回首“331”工程,任新民最难忘的当属氢氧发动机的研制。
发射地球同步通信卫星,首先要解决的是研制推力更大的运载火箭。当时有两种方案:一种是用常规推进剂发动机,较为保险;另一种是采用先进的氢氧发动机,存在一定风险。“氢氧发动机在当时是一项新技术,只有一两个国家采用过,风险比较大。”深知困难重重,任新民还是坚持要采用氢氧发动机,甚至立下了军令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