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新民认真对比了二者的每一项性能,他知道科学需要创新,但“也绝对不可以盲目地冒险,因为搞科研是高成本的活动”。
然而探索之路毕竟充满曲折坎坷。1978年,氢氧发动机首次试验,由于违章操作导致10人受伤。这次失败,导致上报给原国防科工委审批的机要稿中,常规发动机成为第一方案,氢氧发动机次之。
听到消息,任新民连夜从日本回国,再次力主将氢氧发动机列为第一方案。
“氢氧发动机是当时的先进技术,研制成功后将极大提高火箭运载能力。”任新民一直觉得,如果当年没有坚持把它做出来,恐怕此后都很难实现,“因为外国人有了,就会让我们直接买他们的技术”。
任新民没有想到,挫折还会再次降临。1984年1月29日,携带“东方红2号”的“长征3号”火箭只把卫星送到远地点6480公里的小椭圆轨道上,未达同步轨道。既定目标没有完成,问题就出在氢氧发动机上。
“那时候我的压力非常大,氢氧发动机是在我的坚持下研制的,而现在却成为发射失败的主因。”面对技术问题,任新民其实并没有那么倔。他相信,化解争论最好的办法就是做实验,“同时要容忍、听取别人的意见,这比坚持自己的意见重要”。
1984年4月8日,“长征3号”搭载“东方红2号”试验卫星腾空而起,“总总师”任新民长长舒了一口气,擦了擦头上的汗珠,疲惫的脸上终于露出了微笑。
而“长征3号”成功背后的“英雄”,被公认为是氢氧发动机。
“东方红”2号试验通信卫星,在赤道上空36000千米同步轨道上定点成功,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掌握地球同步卫星技术的国家。美国宇航局局长贝格斯在贺信中说:“你们完全可以为中国航天计划中的这一里程碑感到自豪……仅有少数几个国家达到这次发射所显示的技术能力。”
年逾古稀的任新民也依然奋战在航天事业的第一线,简直就是“老当益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