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们也慢慢理解了他的“急躁”。“他见过世界最先进的技术什么样,所以他非常着急。”于平说。带着一身本领和抱负回国,他希望能以最快速度追上去。这一代“海归”的爱国情怀在黄大年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不知不觉中,他也成为这样的人。
原则:只看谁能干 不搞你好我好
这样的人,将科学放在第一位。
一回国,黄大年就搅动了国内学界。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副司长高平说:“大年不讲‘关系’,不搞‘你好我好大家好’。他是学界的一股清流。”
黄大年担任首席专家的项目经费4亿多元人民币;如何分配调度这一大笔钱,他的发言权最大。
项目启动前写规划,有大专家挂名,却没来。黄大年说:“想挂名点卯,就不用来了。”开论证会,他发言不从客套开始,第一句话就讲问题。
有机构和单位想参加的。黄大年不提前通知,直接去人家实验室和车间看,有没有资质。
于平说:“我们给一个科研单位打电话,说有个项目要给他们干。对方第一反应:骗子吧。天底下哪有这样的好事,根本不认识,就要给他们送钱?”
有亲近专家来找他拉经费。黄大年说:“在科学上,我没有对手,也没有朋友。”
吉林大学也没因为黄大年而多得好处。承担着年底科研经费考核任务的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黄忠民不理解:“我找他来。说大年啊,你光给国家办事,也得想想多给院里争取点什么。”
但他说:“有些事吉林大学做不了,就要分给有本事的单位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