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做毫米波雷达的企业,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原有汽车供应链企业新组建的产品部门,一类则是创业团队。
先说汽车供应链企业新组建的产品部门:中国的汽车电子产业,我想也可以分为南派和北派。北派可以叫传统汽车派,主要围绕在长三角,做安全、通讯、控制的比较多。南派的可以叫做电子派,或者直接叫做车机派,主要在珠三角,是过去十年做导航和影音娱乐系统成长起来的,这几年也都集中上市。
传统的Tier1眼瞅着每年降本的压力,挖空心思想要推新产品,占据更好的位置。毫米波就成了他们最容易看明白的选择。从公告来看,德赛西威、华域汽车、同致电子都在积极布局。当然还有很多笔者不方便透露的企业,也几乎都在积极做着技术储备。这些公司的第一个思路就是先买方案,企图迅速搭建产品,占得先机。但从结果来看,产品的进度总是不及预期,目测还是产品的量产化面临了困难,毕竟这些企业的老将们熟悉汽车电子、EMC,但是微波这个玩意儿,人才都在军工和通信行业,传统的汽车电子公司都没玩过,一上手,总是少不了趟几个坑。另一方面是成本比较难降下来。如果做正向研发,人才还是比较难储备,从射频、天线到信号处理,再到控制策略等,面临不少的投入和积累。
再说中国第一批做毫米波雷达的创业企业,大多都成立在2014-2016这几年,团队往往是科研背景、军工背景、或供应商跳槽创业背景。比如海归派:森思泰克、杭州智波。科研院所派:行易道、南京隼眼、苏州安智、苏州豪米波。实业转型派:深圳安智杰、深圳承泰、湖南纳雷。还有依莱达、木牛、雷博泰克、深圳卓颖。
全国的毫米波雷达创业企业在20家左右,拿到过融资的也不下10家。这些企业的特点也是很明显了,一般没有个博士的,都不好意思开店。研发基础都比较强,执行力较好,创业的思路往往也是主动开发,啃硬骨头。定位主要也是集中于方案商或直接志在新晋Tier1。这些企业的短板也很明显了,第一就是缺钱,想搞好毫米波雷达这个东西,做个demo很快,但是要考虑到体系建设、市场推广、车载适配、系统设计、校准和稳定性、工艺难度和生产稳定性,那是5000万级别以上的投入。想做Tier1,确实就是这样,没有互联网行业的小步快跑,只有做到体系完善,足够优秀,才能敲开主机厂的大门。
国内主要毫米波雷达企业一览,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目前,据笔者观察,整个行业有在量产出货的企业主要有深圳安智杰和芜湖森思泰克。安智杰主要是在后装市场试水中,获得数千套数量级的BSD、LCA雷达出货。据企业介绍,还获得了2个国内主机厂,4个项目的定点。森思泰克则受益于海康的定力支持,据海康威视的年报关联交易公告,在安防领域获得3000多万收入。
来自:海康威视2017年报
6、市场到底在哪里?市场到底有多大?
毫米波的市场总让人琢磨不透。笔者通过草根调研,有一个分析的思路:毫米波雷达,目前的量产应用概括无非就是前向ACC、AEB功能,后向的BSD、LCA功能。麦姆斯咨询公司的数据是全球出货4100万颗。如果一辆车平均用2-3颗,也就是1000多万台车,全球的普及率20%左右。麦姆斯还说了,国内出货是100万颗,差不多就是装50万台车,差不多普及率3-5%。
2016年,麦姆斯咨询测算中国汽车预装毫米波雷达的数量达到105万个,其中24GHz雷达占比63.8%,77GHz雷达占比36.2%。24GHz雷达现在主要应用于盲点探测(BSD),市场需求来自中国品牌汽车;77GHz雷达主要用于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ACC),有些公司也将其用于前向碰撞预警(FCW)和自动紧急制动(AEB)。根据中国新车评价规程(C-NCAP),自动紧急制动系统(AEBS)将在2018年纳入评分体系,因此77GHz雷达需求将会上升。另外,展望未来,体积更小、探测距离更长的77GHz雷达将会挤压24GHz雷达的市场空间。
此处重点分析国内的毫米波雷达市场,伴随着C-NCAP的五星评定、交通部对营运车辆的1094文的实施,国内将进入快速增长的阶段。近几年甚至有望出现成倍的增长。目前渗透率已经来到5%,根据经验,当一个产品突破了5%的普及率时,往往将进入快速增长期。预计2020年左右,如果市场渗透率能超过15%,市场出货超过375万个。前视+后视,单车价值平均800-1000元,市场空间是30-50亿的级别。如果装配率再提高,市场空间将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