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06年我国就已成为亚洲除日本以外的第二大仪器仪表生产国。经过10来年的快速发展,我国仪器仪表制造业产品门类品种已比较丰富,生产和开发能力产业体系日趋庞大,产销也是高歌猛进。
但是,随着经济的转型,世界制造业的不断转移,我国仪器仪表制造业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逐渐表现出来,创新能力薄弱、一些“卡脖子”的核心基础零部件仍大量依赖进口,制约着我国仪器仪表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隐藏不少困难。
在制造业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仪器仪表制造业如何由大变强?还需要发挥创新和品质这两个“轮子”驱动。
仪器大国迈向仪器强国,创新是“利器”
低端产能过剩和高端产品供给不足并存之外,就是新产品开发缺乏创新性,新技术储备不足,核心关键技术对外依赖较大等。据海关统计,2013年到2017年,六大类进口仪器,每年在700-900亿元之间。与此同时,在不少已经实现国产化的仪器仪表中,也多少存在着“空心化”问题。如某仪器厂每年用4成净利润去购买质谱仪所需的高端通用零部件(高端激光器、分子泵)。
“当前全球对‘中国制造’的数量需求已接近饱和,中国制造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取决于提供更多的创新型的产品。”业内人士建议,仪器仪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应统筹政策和资金资源,在企业转型中,支持传感器、工业软件和工控系统等的关键工艺、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从而提升国产仪器仪表核心竞争力。
仪器大国迈向仪器强国,品质是“生命线”
目前,我国仪器仪表制造业基础研究力度还不够,仪器仪表制造技术还存在一些不够完善的地方,尤其是一些关键技术还没有很好的解决,导致一些高档仪器仪表产品性能不稳定,精度、可靠性也相对不高,产品质量亟待持续提升。
质量要好,就必须拥有强有力的技术基础做支撑,包括一个国家的计量、标准、认证、检验检测和市场监管。目前我国制造业企业的计量覆盖率在50%左右,各项专业技术指标难以达到高精尖水准,下一步应在产品的计量工作和标准化上多下功夫,以弥补产品在数据量值的溯源、比对、校准上存在的差距。
另外,提高仪器仪表产品质量,工匠精神必不可少。目前全球中小企业“隐形冠军”有2734家,其中德国占据1300多家,其所依靠的便是精益求精、持之以恒、一丝不苟的长期钻研精神和专注于自身产品领域的持久定力。仪器仪表制造是慢活,没有工匠精神是玩不转的。解决好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仪器仪表制造业的明天才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