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市场观察 » 行业前瞻 » 正文

新能源汽车:“双碳”战略激发新动能的关键抓手

逐渐扩展成为以智能网联等零部件为代表的新型产业链体系


  来源: 新浪财经 时间:2024-05-09 编辑:流川
分享到:



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产业链长、覆盖面广、对经济影响程度深,加快推动其绿色低碳转型既是落实国家“双碳”战略的重要支撑,也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新能源汽车是推动汽车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重要引擎。一方面,新能源汽车将自身碳足迹从原材料供给、零部件及整车生产制造、车辆使用以及报废、再利用等产业链角度考量,努力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以及上下游产业链的联动减碳。中汽研究中心预测,通过车辆电动化转型以及相关减排措施,2030年我国汽车生命周期碳排放能够缩减至10.3亿吨,到2060年能够缩减至1.6亿吨。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还将实现跨行业、跨领域的协同脱碳,尤其是与能源产业协同以满足汽车产业对低碳、零碳能源的使用需求;与交通产业协同以提供低碳、零碳汽车产品的应用场景。


(四)新能源汽车是应对国际碳贸易壁垒的重要手段


在全球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欧盟碳关税等贸易制度下,以碳为基准的技术壁垒和贸易壁垒正在酝酿显现。新能源汽车是我国参与全球分工,从容应对国际“价值链低端”和“高碳排锁定”的典型案例,在海内外市场打造了中国制造的“新名片”。中汽协数据显示,2024年一季度,新能源汽车出口30.7万辆,同比增长23.8%,出口业务逐渐发展到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加快改写全球汽车产业竞争格局。


二、新能源汽车已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


我国新能源汽车依托超大规模市场、完整的供应链体系、量质双提的经营主体、完备的充电基础设施以及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形成了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


(一)市场规模巨大,新能源汽车在全球拥有强健的发展势头


在消费升级大背景下,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的成熟、配套设施的完善、消费者接受程度的提高以及补贴政策的推动,新能源汽车已成为我国居民消费规模最大的终端产品。中汽协数据显示,2024年一季度,新能源汽车国内销量为178.3万辆,同比增长33.3%,市场占有率达31.1%。同时也在海外市场打造了中国制造的“新名片”。中汽协数据显示,新能源汽车连续9年蝉联全球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第一,占全球的比重近65%。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120.3万辆,稳居全球首位,比上年增长77.6%,出口目的国涵盖欧洲、亚洲、大洋洲、美洲、非洲等地区的共180多个国家。


(二)产业链供应链完整,新能源汽车拥有进军全球的生产供给能力


一是建立完备的技术标准体系。截至目前,我国已在新能源汽车及充电基础设施领域发布了100多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二是拥有结构完整、自主可控的产业体系。我国已经形成了完备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既包括传统汽车的零部件生产供应网络,也包括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电控、电驱动系统以及电子产品和软件的供应体系,还包括充换电、电池回收等配套体系,以及逐渐扩展成为以智能网联等零部件为代表的新型产业链体系,为后续产业发展提供坚强支撑。三是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我国多项新能源技术和装备制造水平全球领先,电动化技术总体处于全球领先水平,新型充电、高效驱动、高压充电等新技术多点突破,中高级自动驾驶技术应用全球领先。2023年我国量产先进光伏电池转换效率达到25.5%,兆瓦级风电整机已形成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多条成熟技术路线,新能源车用动力电池在电池能量密度、寿命和安全性等技术指标上位居世界前列。


(三)经营主体量质双提,新能源汽车中国品牌竞争力提升


在产业融合发展趋势下,新能源汽车参与企业逐渐增多。一方面,长安、一汽、吉利、长城、比亚迪等传统车企不断加大电动化投入力度,加速研发生产布局。另一方面,以蔚来、小鹏、理想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利用自身互联网基因,深耕智能新能源汽车领域,持续加强先进技术产品开发;小米、华为、小牛电动等跨界企业也相继入局参与“造车”。2023年全球新能源车型前20位销量排名中,中国品牌高达16款。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装车量全球占比超过60%,宁德时代、比亚迪等6家动力电池企业进入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前十位;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等动力电池关键材料出货量全球占比超过70%;弗迪动力等电驱电控企业市场规模全球领先;一批研发制造高端芯片、智能驾驶系统的软硬件企业发展壮大;上汽、长城、比亚迪、宇通等企业的新能源汽车产品销往全球40多个国家。


(四)充电设施完备,新能源汽车加快发展具备服务保障条件


关键词: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    浏览量:5700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商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商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经本网授权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商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归原版权所有人所有。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有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如有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相关合作、投稿、转载授权等事宜,请联系本网。
QQ:2268148259、3050252122。


让制造业不缺测试测量工程师

最新发布
行业动态
市场观察
国际资讯
仪商专题
按分类浏览
Copyright © 2023- 86171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州德禄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本站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电话:020-34224268 传真: 020-34113782

粤公网安备 44010502000033号

粤ICP备16022018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