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专家对此表示,未来光伏将是最具竞争力的可再生能源,而要实现上述目标,资金支持至关重要。要实现“十三五”目标,需要今后每年完成30吉瓦的电站建设目标,需要融资2100多亿;要实现2050年目标,每年电站增加量不能少于75吉瓦,融资需求将达到5000多亿。
相比之下,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国已建成光伏电站规模仅为35吉瓦。对此,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中心研究员时璟丽称,这一发展规模显著低于各界预期。
传统模式无法满足光伏融资需求
王勃华表示,国内各大银行对光伏产业,尤其是上游制造业投资持谨慎态度,金融机构难以甄别光伏企业产能提升与产能单纯扩大,银贷利率高企,光伏企业现金流受到影响。
“传统金融思维是必须以资产抵押控制风险,这是光伏企业融资难的根本原因。” 中国能源经济研究院首席光伏研究员红炜在上述论坛上说。
记者了解到,这一模式在现实信贷行为中的表现为,相对融资总额,要求融入企业必须具有不少于20%的现金和大于80%的可抵押资产。
“用这种方式解决2100亿和5000亿融资是绝对不可能的。”红炜补充说,“这种传统融资模式远远无法满足光伏企业高速增长的融资需求。”
具体来说,一方面,我国光伏企业可抵押资产规模的绝对值有限;另一方面,光伏产业可抵押资产规模的增长远远落后于融资需求的增长。以光伏电站投资回收期10年计算,相对光伏产业超高速的发展,光伏企业可抵押资产规模增长速度严重落后的局面会长期存在。
行业期待更多金融创新
要解决光伏产业的投融资需求,红炜建议,一方面要在信贷市场改变以资产抵押控制风险的思维,转而注重将项目未来收益权作为出发点;另一方面,在金融创新和资本市场,应该加速网络金融产品和股权类融资产品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