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历程发现,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863计划启动之初,机器人就被列入重点攻关领域,“七五”以来,机器人产业亦始终榜上有名,“十二五”规划将其列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
当前,工业发展需要的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这使得机器人代替人工成为可能,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从长远看还能够节约成本,最重要的是可以从事一些危险性的工作,从而提高工人的安全性。随着发展方式转变及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以机器人产业为代表的智能制造将是国家转换经济增长方式的一个重要突破口,这也是近年来国家大力出台政策支持和引导机器人产业的重要原因。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的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每万名产业工人所拥有的工业机器人数量仅为30台,远低于韩国的437台、日本的323台、德国的282台,刚超过国际平均水平55台的二分之一。我国工业机器人的低使用密度和人口红利的逐渐降低、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等因素使得我国的机器人市场吸引了我国许多企业和全球各大机器人企业提前布局。
应该看到,正是由于近年来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以及光明前景使得我国机器人产业近年来无序发展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处于“失控状态”。
自从国家把机器人产业列为重点发展项目以来,全国各地纷纷布局机器人产业,洛阳、郑州、太原、常州、南京、张家港等36个城市将机器人产业作为当地重点发展对象。另外,据媒体报道,2015年4月底,江西省政府官网发布消息称,九江市星子县总投资10亿元的机器人产业园项目开工建设。此外,河北省固安县以及香河县,都在积极筹建机器人产业园,很多机器人产业园的企业入驻率较低。
考虑到这36个城市最低还是地级市,布局机器人产业还可以理解的话,一些县级城市也布局机器人产业就让人觉得有些不可思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