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伟仁,著名航天测控通信和深空探测工程总体设计专家,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深空探测技术专委会主任委员。于201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吴伟仁长期从事航天遥测、测控通信和深空探测工程,是我国深空探测领域主要开拓者之一。
20世纪80-90年代,吴伟仁主持研制成功具有当时国际先进水平的新一代遥测系统和测控通信系统;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致力于深空测控通信和月球、小天体等探测研究,创建深空探测学术组织、刊物和学术研究团队,推动探月工程论证立项;2008年起作为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主持并成功实现“嫦娥二号”对月球、日地拉格朗日L2点和4179小行星多目标探测,开辟了深空探测新领域;实现“嫦娥三号”月球软着陆和巡视探测,树立中国航天新里程碑;提出并实现航天测控由第二代S频段近地到第三代X频段深空的跨越。
卸任生产队长,追逐飞天梦想
吴伟仁于1953年出生于四川巴中平昌县得胜镇独柏村,这是大巴山深处一个偏僻遥远的小村庄。
从山村小学到山城中学,吴伟仁努力拼搏、吃苦耐劳的品性在求学生涯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一盏煤油灯时常陪伴他在教室里夜以继日地刻苦钻研功课,因而成绩出类拔萃,从小学到初中,他一直担任学习委员。
高中生涯,品学兼优的他“升任”学校学生会主席、学校团委副书记,从那时起便表现出其组织领导能力。
高中毕业后,吴伟仁回到山村老家,被村民举荐担任独柏村生产队长,带领小山村父老乡亲辛勤耕耘。
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吴伟仁的命运于1975年发生转变,他被推荐至中国科技大学无线电系遥测遥控专业深造,于是,他卸下担任了一年半的生产队长职务,依依不舍地挥别乡里乡亲,成了在著名高校孜孜求学的天之骄子。
从此,吴伟仁沿着乡村小道,走出大山深处,迈上康庄大道,去追逐他的飞天梦想。
一路披星戴月,一心砥砺前行
1978年11月,吴伟仁顺利完成大学学业。作为优秀毕业生,他被分配至原航天工业部工作,从此,吴伟仁为实现航天强国梦殚精竭虑,砥砺奋进。
不久,年轻有为的吴伟仁被委以重任,担任北京遥测技术研究所工程组长。他锐意进取,执着创新,成功研制出了我国首套数字化遥测系统,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一名。
此后,吴伟仁研制了第二代并推动建设了第三代航天测控通信系统。20世纪80年代起,他负责研制了我国首套计算机遥测遥控系统,系统可大、中、小灵活配置,成为20世纪90年代航天测控换代装备,使我国由P频段为主成功跨入以S频段为代表的第二代航天测控系统,成功应用于载人航天工程、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多型卫星和航空领域等,使我国航天测控技术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199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针对远程火箭飞行距离远、测控参数多、飞行效果评估难的特点,吴伟仁提出并研制了一种新的测控系统,解决了我国固体远程运载火箭测控通信难题,200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针对月球及深远空间的测控通信难题,吴伟仁在国内率先开展深空测控通信研究,出版了该领域我国首部专著《深空通信系统》。牵头制定月-地一体技术试验方案,推动研制建设了中国深空测控网,成为世界三大深空网之一,实现从第二代S频段近地空间到第三代X/Ka频段深远空间的技术跨越,为我国开展太阳系深远空间探测奠定了重要基础。
作为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提出“嫦娥二号”“一探三”技术方案,实现国际首次对月球、日-地拉格朗日L2点和小行星等多目标探测,使我国成为第三个对日-地拉格朗日L2点和小行星探测的国家,同时“嫦娥二号”成为国际上唯一一个绕太阳运行的人造行星,开辟了深空探测新领域,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在“嫦娥三号”工程中,吴伟仁主持创新设计了“三自主”的月球避障着陆方案,实现控制精度优于1.5米的精确避障,创造了“嫦娥三号”首次实施即成功着陆的先例,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他还率先提出我国开展日球层探测的技术路线,主持研究制定实施方案,将突破新型能源与推进、上百亿公里超远距离深空测控通信等关键技术,对太阳风控制的最远区域开展行星际和恒星际空间环境、太阳系起源与演化等科学探测。
浩瀚星空之中,闪烁“吴伟仁星”
2020年9月8日,“吴伟仁星”命名仪式在北京举行。为褒扬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院士在月球与深空探测领域的突出贡献,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将编号为281880号的小行星正式命名为“吴伟仁星”。
中国航天六十余年来,已有以钱学森、孙家栋、栾恩杰等老一辈科学家为代表的多位功勋航天人荣获小行星命名。从此,浩瀚太空又多了一颗弘扬热爱祖国、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甘于奉献的科学家精神,见证中国航天事业蓬勃发展、行稳致远的“吴伟仁星”。
“吴伟仁星”的正式命名,充分肯定了吴伟仁院士在航天测控通信、深空探测和国家科技发展等方面作出的突出贡献,特别是在遥测遥控、深空测控通信、“嫦娥二号‘一探三’”“嫦娥三号”“嫦娥四号”工程等方面作出的创新性、开拓性贡献。
从此,在广阔无垠的浩瀚星空之中,闪烁着一颗璀璨的“吴伟仁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