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记者 陈海波
不久前,粟多武和他的同事们来到珠峰大本营。前方一块海拔5153.6米的高地,立着珠峰高程测量纪念碑。珠峰测高,正是从那里起算。
不过,作为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的科研人员,粟多武他们此行的目的,不是为了登顶也不是为珠峰测高,而是要测量东经86.85度、北纬28.14度,海拔5153.6米的重力加速度。
“物体下落时的重力加速度,在不同地方会有极其细微的变化。精准掌握这些变化,可以为大地测量、地质勘探、地震预报、卫星导航等提供重要参考。比如,当年修建青藏铁路时,就是依靠重力勘探技术,摸清了沿线地基的盐溶溶洞分布情况;通过重力测量,十三陵考古工作者探明了地下陵墓的形状、位置和埋深;通过测量重力场的变化,我们还可以找矿、进行地震预警……”粟多武对记者解释,“不过,重力场的变化很细微,甚至不超过平均值的百万分之一,对测量环境和仪器精度要求非常高。”
珠峰,地理位置特殊,测量难度不言而喻。此前,没人在珠峰测过绝对重力加速度。
稀薄空气,让一切都放慢了节奏。平时半个小时就能安装好仪器,在这儿足足花了两个多小时。终于,这个只有一米高却精密至毫巅的“小家伙”——中国计量院自主研制的绝对重力仪“站”了起来。
当夜幕爬上珠峰,“小家伙”的每一个元件都经受着彻骨冰寒的考验。正当人们为它能否正常工作而揪心的时候,它却气定神闲地“吐”出一串长长的测量数字。
“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绝对重力测量成果!而且是用咱自己的重力仪测出的数据,证明国产绝对重力仪完全可以在高海拔地区进行精准测量!”粟多武有一股冲动,想拥抱“小家伙”。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让粟多武如此激动了。
2019年,我国重力加速度现场校准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不久后,国产绝对重力仪就随“极区海洋重力校准技术研究”课题组去往南极!
超高精度的测量,一丝一毫的干扰都不行。绝对重力仪最“怕”振动,振动可能来自地下,也可能来自天上——大风。
课题组在南极中山站旁的一个山坡上,为绝对重力仪找到了落脚点——地下有基岩,振动小。同时,他们还在地面上浇筑了水泥墩,安上防风帐篷。在这个“办公室”,“小家伙”开始了连续45天的工作。
这45天里,暴风雪说来就来,风力达到11级。狂风裹着冰雪,掀开帐篷,直冲“小家伙”!不过,它丝毫“不为所动”,有条不紊地输出精准数据。
“这是我们首次在极地恶劣环境下获得第一手宝贵数据!”一名课题组成员在南极日记里写道,这些数据成为建设全球重力参考网的重要来源。
这标志着我国成为全球第二个能够研发生产具有极高环境适应性的高端绝对重力仪的国家!万里之外的中国计量院重力团队,得到“喜讯”后互相拥抱。
我国对绝对重力仪的研究已持续了50多年。“刚开始,精度不高,还笨重,仪器加上箱子,差不多两吨!”一位刚刚退休的老同志,亲眼见证了国产绝对重力仪的研制历程,“笨重归笨重,先出数!出了数据,就摆脱了对国外仪器的依赖!”
此后,国产仪器不断改进,已经升级到第三代,有了“便携版”,不仅身子骨更小,而且更“皮实”,上珠峰下南极——走南闯北无所不能,从“华夏东极”黑龙江抚远,到漠河“北极村”,从山洞里的地震台、泰山上的气象站,到东海之滨的地质观测站……“小家伙”“步履”不停。
大家都忘不了2017年10月23日那个特殊的时刻:
那年10月,14个国家的32台绝对重力仪在北京昌平开展了持续一个月的同台竞技,中国计量院的绝对重力仪脱颖而出,使得全球重力计量基准原点落户中国,落在了协调世界时2017年10月23日8时,北纬40.2448度、东经116.2248度,海拔111.21米的测量点位上。
啥是原点?就是全球重力加速度测量精度最高的点位。之前,这个原点一直在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