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时期还将构建创新文化遗产价值认知研究方法体系,完善埋藏(地层)、古生物、古环境、资源开发、物料流通、人群迁徙等领域考古学研究方法。形成文化遗产空间观测、天地联合遥感遥测、复杂埋藏条件对地勘探、浑浊水域水下考古探测、精确测年、文物形貌结构信息提取、文物无损/微损检测、残留物提取与鉴定等技术;突破考古调查、勘探、发掘便携式仪器及工具包、文物无损/微损检测装备、非金属文物探测器、水下文物监控浮标、水下蓝绿激光探测器、水下3D成像声纳、湍急水流条件的水下考古调查机器人等专有装备;形成相关方法、技术与产品等系列标准。
检测仪器在文物保护工作中的应用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离不开科学仪器的参与,检测仪器除了在环境监测、食品安全检测等生物、化学等领域有众多应用之外,同样适用于文物检测。尤其是20世纪中期“科技考古”学派的兴起,更是打开了检测仪器在文化遗产领域的展现拳脚的大门。以“X荧光光谱分析”为例,该技术可以对固体,甚至液体、气体中元素做快速定性定量的分析,对各材质的绝大多数文物如金属、合金、陶瓷、玻璃、玉石珠宝甚至书画、颜料、油画中的元素或微量元素含量做定性识别和定量分析,在鉴定古物的年代、真伪、产地、制作工艺等方面有突出的应用。除了光谱技术以外,本次《规划》对于水下考古等方面也十分重视,强调基于激光、声呐成像、磁力探测等多种技术的研发;对于环境监测传感器的研发同样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在水质监测、土壤监测传感器的帮助下,更快速的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
根据不同片区文化遗产的遗留程度,利用不同的检测技术等也是《规划》的特色之一,如川渝石窟重点保护工程,开展超声波、雷达和太赫兹等技术在石窟岩体稳定性评价方面的适用性研究;墓葬附属彩绘文物,开展辐照技术、生物技术以及纳米材料等在墓葬附属彩绘文物霉菌防治中的应用研究。可见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国会更看重科学仪器和检测设备在不同领域的应用范围,尽可能发挥仪器的自身特色,为文物保留和修复工作提供更多便利,推动考古事业更长远的发展。
我国文物保护产业潜力巨大,为了加强文物保护工作,国家设立了“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补助资金”,“十二五”期间,国家投入了10个亿用于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科技考古将是考古领域的潮流趋势。科学仪器设备也将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随着智能化的不断扩展,引入了大量传感器及智能化仪器仪表等高端设备,这些都为文化遗产保护产业注入了全新的血液和蓬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