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是在陆上丝绸之路的影响之下产生的。陆上丝绸之路途经国家多,经常由于沿途一个国家出现战事而导致线路中断;加上陆路要翻山越岭,路途难走,往返周期长,这些弱点阻碍了陆上丝绸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公元6~7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刚开始开辟时,只是陆上丝绸之路的一种补充形式;但到隋唐时期,由于西域战火不断,陆上丝绸之路时断时续,促使唐朝通往东南亚、马六甲海峡、印度洋、红海以及非洲大陆的航路纷纷开通与延伸,海上丝绸之路终于替代了陆上丝绸之路,成为当时中国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
除了陆上丝绸之路交通的弱点外,隋唐时中国经济重心已经开始南移。所以在唐朝中期以前,中国对外主通道是陆上丝绸之路,之后由于战乱及经济重心转移等原因,海上丝绸之路取代陆路成为中外贸易交流主通道。在宋元时期它是范围覆盖大半个地球的人类历史活动和东西方文化经济交流的重要载体。海上通道在隋唐时运送的主要大宗货物仍是丝绸,所以后世把这条连接东西方的海道叫作海上丝绸之路。到了宋元时期,瓷器出口渐成为主要货物,因此又称作“海上陶瓷之路”。同时由于输出商品有很大一部分是香料,因此也称作“海上香料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是约定俗成的统称。单倘若以狭义论,因隋唐时期此路的货物主要是丝绸,因此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指隋唐时期中国对外的商道。到了明清时期,郑和下西洋在海上丝路历史上占据特殊地位,但明清两朝的海禁政策不时推行,仅开放广州等数处港口进行贸易往来,也导致海上丝绸之路从鼎盛走向衰落。
虽然“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狭义上一般专指两汉时陆上商道与隋唐时海上商道,但这条线路上的商业交流更早及更晚也在发生,当然中间也存在短暂中断,而且丝绸之路的广义概念涉及的时间范围可从西汉直到清朝,跨度长达近两千年。无论是陆上丝绸之路还是海上丝绸之路,都极大地推动了东西方的货物、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已经成为古代中国经济贸易发达的典型体现。但陆上丝绸之路在历史上并非总是畅通,甚至可以说中断时间是长于畅通时间的。这是因为只要有任一环节的动乱乃至不合作,这条商道就会受阻。如拿张骞时期而言,倘若汉朝没有打败匈奴,倘若汉朝没有设置河西四郡,就没有军队与政府保证商道的畅通。而离开汉朝版图之外的地区,汉朝更无权决定其稳定与动乱,乃至统治者是否乐于合作。更重要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一种商业行为,必须符合基本经济规律。为什么海上丝绸之路能逐步取代陆上丝绸之路?就是因为沿海地带的确是中国的经济重心,因为各种先天条件必然发展水平优于内陆。因此海上丝绸之路阻力会小些,除了海盗,因为航道很大一部分在公海上,起码不会受过多政治因素的影响。历史上一带一路的成功也说明,经济行为的定义即是追逐利益最大化,追逐商机,同时又要坚持可持续发展,达到双赢,这样才能做到长久,这也可为我国当前的一带一路建设提供重要的经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