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恐袭“技术含量”日益提高的背景下,高科技安防设备是海外安保公司开展服务的重要倚仗。所以安防设备的核心:芯片及算法也占据着安保产业链的上游。
目前,安保行业的上游呈现出毛利高、壁垒高,国产化程度极低的特点。安防技术最核心的芯片与算法基本被国外企业把控,美国德州仪器(TI)是该领域的佼佼者。德州仪器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是目前安保芯片、算法行业内最大的供应商,2014年年利润达130亿美元,中国企业如海思、中星微虽已在发力,但仍无法撼动德州仪器的霸主地位。
然而到了产业链中游,中国企业密集出现,话语权开始增强。如今,在一众软件、硬件设备厂商中,呈现出海康威视、大华“双寡头”的局面。这两家安保设备制造商已有一定技术研发实力,市场份额不断攀升。
安保产业链的下游包括工程商和系统集成商,以及运营服务商。迄今,国内外的海外安保企业多属于这一行列,这些企业借助各式安保设备,为海外发展的企业提供安保解决方案。
纵观国际,海外安保市场的话语权仍掌握在大型国际安保公司的手中。英国的G4S、美国的Constellis公司深耕许久,服务网络遍布全球,凭借多年累积的声誉和专业的服务,每年营收可达数亿美元。
在这一环节,代表性的中企有德威集团、中安保实业集团等。满满“科技含量”的综合安保方案得到了中国政府机构、企业的认可。如德威集团曾先后共为我国在境外36个国家的144个派驻机构、中资企业和工程项目提供服务,保护我国境外资产总价值达83.69亿美元。在德威的“综合安全服务解决方案”服务对象中,不乏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建设项目、肯尼亚蒙内铁路项目等“大客户”。
如今,中国海外安保行业的发展渐呈“繁花似锦”之势,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整体经济背景因素,中国仍停留在安保产业链的中下游。上游芯片、算法被国外集团掌握,而下游的安保服务领域亦被西方巨头牢牢把控。在此背景下,中国海外安保企业若想突围,需要以行业历史为鉴、制定切中要害的发展战略。
为何中国安保产业无法与国际巨头“较量”?
回顾海外安保产业的发展历史,可以将中国海外安保行业相对滞后的主要原因概括为起步晚、无“靠山”。
首先,中国的安保行业总体起步较晚。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国产生了第一家企业性质的“保安服务公司”;而2009年出台的《保安服务管理条例》才明确了安保行业的从业规则及监管者,由此可见,中国的安保行业实际“方兴未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