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聚焦 » 新闻头条 » 正文

350兆瓦超临界循环流化床机组锅炉在山西全面投入使用


  来源: 仪器仪表商情网 时间:2015-10-16 作者:Stanford
分享到:



2008年,东方锅炉开始进行350兆瓦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研发。水动力设计是能否成功最关键的因素,也是世界性难题。基于大量投运的300兆瓦亚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和世界首台600兆瓦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研制经验,东方锅炉通过大数据分析,开展了大量复杂的设计计算,掌握了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设计中最为重要的低质量流速垂直管技术,国金350兆瓦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各个系统的吸热量与设计相符,各级受热面温度正常,未出现管壁超温的现象,保证了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从而解决了超临界参数循环流化床锅炉的水动力安全性这一世界性难题。

[pagebreak]

       国金350兆瓦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采用炉前给煤、两侧进风、炉后排渣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使得整体布置更加合理。机组设计供电煤耗为306.6克/千瓦时,相比当前300兆瓦亚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主力机组煤耗降低了20克/千瓦时以上。两台350兆瓦超临界锅炉机组年消耗低热值煤220万吨,相比600兆瓦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机组,电厂厂址选择更加灵活。因此350兆瓦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一经推出就受到用户的普遍欢迎,国内目前在建的350兆瓦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机组超过30个,选择东方锅炉设备的超过60%。
       煤种适应性广,环保表现优
       循环流化床锅炉是国内外近四十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洁净煤燃烧技术。东方锅炉研制的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在燃烧劣质煤方面具有燃料适应范围广、污染物排放低、调峰能力强、燃烧效率高等特点,具有良好的节能和环保表现,不仅能够适应于低热值的煤种,甚至可以燃烧利用1000多大卡低热值的煤矸石。燃烧后的煤灰、炉渣可“变废为宝”用来造砖,从而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企业增收。
我国低热值煤储量众多。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大约有2亿吨煤矸石、煤泥、洗中煤等低热值煤尚未得到有效利用。这为350兆瓦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
       循环流化床技术作为主要洁净煤发电技术之一,脱硫、脱硝过程全都在炉床内进行,在充分燃烧劣质煤的同时,减少了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这也让循环流化床技术在世界范围内成为极为推崇的一项技术。山西国金项目采用了东方锅炉炉内烧石灰石脱硫的技术,可以降低炉内燃烧原始二氧化硫排放,大大降低炉后脱硫的压力和运行成本。该项目还采用了东方锅炉自主研制的SNCR脱硝技术,大幅度降低了氮氧化物污染物排放。
       国金1号炉炉膛温度均匀,锅炉自身氮氧化物降至120-60毫克/立方米,配套东方锅炉自主研发的高效SNCR脱硝设备,最终氮氧化物排放低于50毫克/立方米。炉内脱硫和尾部半法脱硫配合,既保证了炉内二氧化硫低于400毫克/立方米,尾部二氧化硫排放低于35毫克/立方米的国内先进水平,同时起到节水的作用。
       国金1号炉350兆瓦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机组实现近零排放,为低热值煤高效、清洁利用树立了样板,对促进山西、内蒙古、陕西等一批煤炭产区煤矸石、煤泥高效清洁利用提供了新途径。
       山西国金电力有限公司2×350兆瓦煤矸石综合利用发电工程,是发电、供热、水泥综合利用一体化项目,是山西省重点工程,将洗煤厂洗选产生的矸石、煤泥、中煤经皮带直接输送至电厂燃烧发电,实现了劣质煤高效利用,发电产生的灰渣作为配套建设的固废资料综合利用工程的生产原料得以充分利用。该项目实现了资源循环综合利用、节能减排,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环保效益。

关键词:    浏览量:378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商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商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经本网授权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商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归原版权所有人所有。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有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如有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相关合作、投稿、转载授权等事宜,请联系本网。
QQ:2268148259、3050252122。


让制造业不缺测试测量工程师

最新发布
行业动态
行业聚焦
国际资讯
仪商专题
按分类浏览
Copyright © 2023- 86171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州德禄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本站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电话:020-34224268 传真: 020-34113782

粤公网安备 44010502000033号

粤ICP备16022018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