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测温难免有懈怠、疏忽的时候,但红外热成像测温仪可以不知疲倦地24小时不断监测,一旦有发热人员进入监测范围,能够第一时间发出警报。
在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医护人员居住点,安装了高德红外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全自动红外热成像测温仪,可以实时监测医护人员的体温状况,有效防止新冠病毒在医院内部蔓延。
截至3月15日,大立科技已有超8000台(套)红外热成像测温仪部署在机场、车站和大型企业等人员密集场所。身处武汉的高德红外也在疫情暴发后一个月内,加班加点供货上万套人体测温产品输送至全国各地。
此前,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冯录召指出:“红外热成像测温仪跟传统的体温计或者额温枪等测量设备相比,能够实现在较远距离、非接触情况下,多目标同时进行体温检测,可以规避大规模体温检测造成的人员滞留,减少人员接触,对于降低疾病风险有一定好处。”
用AI技术炼就“火眼金睛”
解决了“快”的问题,下一个问题随之而来:红外热成像测温仪,测得“准”吗?
疫情防控不是儿戏,体温测量往往是第一道防线,要想这道防线筑得牢固,测温仪的“眼”里可揉不得沙子。
事实上,目前中国主流红外热成像测温仪产品的测温误差,都能控制在0.3℃以内,可以从复杂环境中精准识别发热人员。
那么,这双“火眼金睛”是如何炼成的呢?答案是探测器+AI算法,而AI算法尤其关键。
AI算法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测温点并不设置在“风平浪静”的实验室,而是公共场所的出入口,检测设备时常会受到气温、风力等外界环境因素影响,极大干扰检测的准确度。同时,防疫期间人们佩戴口罩、帽子,大大减少了可供识别的面部特征,这也为检测精度带来巨大挑战。而这些困难,都要靠AI算法来攻克。
“这就是我们在春节期间熬了3个通宵解决的问题。” 百度AI测温系统项目负责人对记者说,基于AI技术,他们开发了一套自适应、自校准算法,可以同时采集身体多个区域的表面温度,并对其进行实时精准推测,使得运算后的结果更加接近现场实际环境下通行人员的体温情况,大大提高了体温检测精度。
解决戴口罩带来的遮挡问题,本质上是要让机器在被检测人员戴口罩的情况下,依然能准确找到每个人的额头区域。为此,百度工程师们针对口罩等佩戴物,进行了一系列检测模型定制开发,又对人脸150个检测关键点进行精确定位,最终解决了这个问题。
“我们研发的这套解决方案,从1月底开始已应用在北京清河火车站。”百度AI测温系统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单人通道顺序通行条件下,这套测温系统可以在1分钟内实现对200人的体温实时检测。
高德红外的相关负责人指出:“优秀的探测器硬件保障了体表温度信息的精准收集,优秀的AI算法保证了体内温度计算的精准输出。”
高德红外热成像测温仪在大量人体测温数据的“喂养”下,训练出一套聪明靠谱的AI算法。通过探测器获取人体体表温度后,再利用大数据建模、人脸识别等AI技术来综合得出最贴近真实情况的体内温度。
也有一些人听到“红外线”“热辐射”等词语,心里便生出几分担忧:“会不会有辐射?”“对身体是不是有害?”
相关专家表示,红外测温设备不会主动发射红外线,而是探测、采集在自然界中本身存在的红外线,所以不会对人体造成损伤。
“这一次我们不再受制于人!”
“快”与“准”的背后,是国产红外热成像测温仪打破技术封锁、追求自主创新的企业发展故事。
2003年非典期间,红外测温设备初入公众视野。当时,大立科技生产的红外测温设备凭借检测距离远、速度快等优势,受到上海浦东机场、北京站等人员密集场所的青睐。短短一周,几乎卖完了大立科技一年的产品库存。
可是,眼瞅着需求正热,大立科技反而迟迟拿不出新产品供应市场。不少人好奇:究竟是咋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