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制冷型探测器需要超低温环境下工作,探测器表面越低,它接收能量的反应就越灵敏。国内一般是通过液氮将探测器温度降低,而国外已经能研发出极小的压缩机,能够迅速地将探测器表面温度降到零下200℃,而这类制冷型探测器在国内尚未有厂家能够生产。
“从全球角度来看,我国的红外热成像技术虽说不是最顶尖的,但已经进入第一梯队。”金朝昊说。
根据全球红外热像仪调查机构Maxtech International统计,在2014年全球民用红外热像仪市场 中,美国FLIR公司处于绝对领先地位,占全球市场份额40%,其余企业的市场份额均未超过5%。
其中,我国高德红外和大立科技分别占据全球3%的市场份额,仍是全球民用红外热像仪领域不可小觑的竞争者。
实际上,我国红外热成像市场不管是军用领域还是还是民用领域,都十分具有增长潜力。
在军用红外市场,据Maxtech International及北京欧立信咨询中心预测,2023年全球军用红外市场规模将达到107.95亿美元(约764.43亿人民币),虽主要以欧美发达国家占据主要地位,但我国军队红外热像仪配备相对较少,随着国家积极推进军队信息化和武器装备的现代化建设,包括单兵、坦克装甲车辆、舰船和红外制导武器等红外装备市场也将迎来快速发展阶段。
长城证券最新发布报告显示,未来我国军用红外市场规模约340亿人民币,若红外系统以10年为更新周期,那么我国每年军用红外市场的平均规模将在30亿人民币以上。
在民用市场,Maxtech International及北京欧立信咨询中心预测,2023年全球民用红外市场规模将 达74.65亿美元(约528.62亿人民币)。红外热成像技术应用范围广泛,但目前国内的市场需求仍未完全开发,随着我国电力、车载、安防等传统行业的发展,以及新兴市场需求的增长,我国民用红外市场亦存在较大的发展潜力。
其中在安防领域,《中国安防》预测,十三五期间(2016–2020年),我国红外产品安防监控领域市场规模将达150至200亿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降超过20%,并随着消防、电力和工程建设等领域需求的增长,我国其他民用红外热像仪市场需求或将达200亿人民币。
五、疫情风波后,红外热成像市场会退潮吗?
在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中,红外热成像技术为我国抗击疫情发挥了重要作用,包括高德红外、大立科技、睿创微纳、华中数控在内的厂商均及时响应号召,持续加班加点进行疫情防控物资的生产,成为我国新冠肺炎抗疫战中重要的主力军之一。
从另一角度看,这亦是我国国产红外热成像技术接受全民检阅的一次机遇和挑战。
在陈红强看来,这场新冠肺炎疫情对国内的红外热成像探测器产业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在庞大的红外测温设备需求增长下,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深刻认识到,想要大规模地生产红外热成像仪,必须自身掌握核心芯片技术的生产能力。
但从体温监测角度看,陈红强对红外热成像技术在民用市场的应用落地拓展并不乐观。“这与2003年的‘非典’疫情情况相似,红外热成像测温设备只会在疫情期间具有广泛的应用,疫情结束后它的应用需求会迅速降低。”他说。
一方面,与普通的体温监测设备相比,红外热像仪的成本较高,随着疫情结束后体温监测需求性逐渐减低,许多企业不会不会再投入巨大成本购入热像仪设备;另一方面,红外热像仪初期使用方面,但是后期维护需要定期校验,维护成本也不低。
与此同时,这次疫情亦暴露出我国红外热成像产业在半导体原材料方面,仍无法摆脱国产化替代的问题。其中,在红外热像仪需求急剧增长的形势下,华中数控的美国ISSI内存芯片严重库存不足,在国内相关产商中也难以迅速找到替代品。
因此,如何摆脱对国外基础原材料和基础工艺的依赖,亦是我国在实现红外热成像探测器芯片自主化的同时,需要进一步思考和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