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20日是第21个世界计量日,今年世界计量日的主题是“测量支撑全球贸易”。
讲好国际贸易中的“世界语言”我国积极推动计量互认制度促进贸易畅通
有统计显示,80%以上的经济贸易活动都依赖于测量结果的支撑。那么,测量在国际经贸往来中到底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
近10年来,得益于制造商的测量结果通过溯源至中国国家计量院——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从而获得国际认可,中国制造的飞机零部件顺利进入波音公司全球采购链并由此进入国际市场,销售收入超过30亿元人民币。
中亚天然气管道以每年200亿立方米的稳定供气量,成为占我国天然气进口量30%以上的重要能源供应线。霍尔果斯计量站是建在中国境内的中亚天然气管道末站,来自中亚的天然气经该站计量后才输送给国内西气东输线。以年约45亿美元的进口额计算,若计量准确度相差0.1%,贸易差额则将达4.5亿美元。目前,霍尔果斯计量站的全部测量结果直接溯源至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保存的国家气体流量标准并获认可,确保了我国与中亚国家天然气贸易的顺利开展。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依靠计量互认制度这一“世界语言”和“技术语言”,使远隔千山万水的国家之间能够实现贸易公平便利、减少贸易壁垒、增进国家之间的经贸互信。
而要实现计量互认,一个准确可靠的测量结果是重要基础,建立统一的计量溯源互认体系成为迫切需求。1999年10月14日在巴黎国际计量局(BIPM),38个米制公约成员国和2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共同签署了《国家计量基(标)准和国家计量院签发的校准与测量证书互认协议》(即“CIPM MRA 协议”)。CIPM MRA是通过开展国家计量标准的国际比对,证明国家计量标准的国际等效,从而实现对国家计量院签发的校准和测量证书的国际互认。
目前,签署CIPM MRA的机构包括来自BIPM全部59个正式成员国和42个附属成员的105个计量机构和4个国际组织,以及由这些签约机构指定的另外156个机构。CIPM MRA的签署是国际计量发展史上一座意义非凡的里程碑,标志着一个计量全球化发展的开端。它对于消除贸易壁垒是一项意义重大的贡献,实现了“一张证书、全球互认”——为世界各地的生产商和服务商减少了重复校准带来的大量成本、麻烦、风险,以及可能引起的贸易纠纷;支撑了跨国生产;促进了贸易自由化,保障了贸易公平与利益;为国际贸易、商业、立法等广泛领域的互通与合作,提供了必要的、可靠的计量技术基础和数据支撑。
中国是首批签署CIPM MRA的成员国之一。截至到2020年4月,中国得到国际承认的校准测量能力(CMC)已达到1615项,居世界第三、亚洲第一。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国之间的利益纽带不断密切,共同面临的挑战也日益增多,迫切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为深入贯彻国家关于“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构想,市场监管部门不断加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计量交流与合作。目前,我国已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65份双边或多边计量合作协议类文件,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提升计量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互援互助,实现计量共商共建共享。
在多边计量合作机制下,为充分发挥计量在国际贸易中的“规则”作用,我国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合作,共同开展知识传播,提升产品质量,促进国际贸易发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是粮食生产大国,真菌毒素和重金属是粮谷类食品中两种危害性极大的污染物质,其测量水平严重影响产品质量、粮食安全和国际贸易。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与国际计量局共同牵头,开展面向发展中国家的食品安全测量能力建设和知识传播国际合作,建立粮食中真菌毒素和重金属检测用的高准确度标准物质和测量方法,并帮助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或提升相关测量能力,为实现不同国家之间粮谷类食品进出口检测结果的互认,促进粮食贸易畅通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彰显了中国实力和国际担当。(中国质量报)
计量精准战“疫”,助力复工复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