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最早的表演舞台是剧场。1920年捷克作家卡雷尔·恰佩克在科幻剧本《罗素姆的万能机器人》中创造了“Robot”一词,并奠定此后经久不衰的机器人与人类斗争的故事框架——无知无觉的机器人承受着人类的重重奴役,直到某天被注入人类情感与自我意识,觉醒后愤然暴力抵抗。次年同名话剧在布拉格上演,剧中邪恶、反控的机器人并不是今天我们所熟悉的钢筋铁骨模样,它们用化学物质制造,外表与真人相差无几。
7年后,机器人第一次在电影里亮相——《大都会》里仿照人类设计、周身用金属打造的机器人玛利亚,冒充女主角蓄意激化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矛盾,最后被得知真相、怒不可遏的工人们弃于火海。
影片还表现了工业时代人类对大机器既崇拜又惧怕的双重心态——无所不在的大工业机器威严雄壮,相比之下工人们就像匍匐其下的蚂蚁,又像9年后《摩登时代》里重复扭紧六角螺帽的卓别林。工人们受到机器人玛利亚的造反蛊惑后一哄而上砸毁机器的情节设定,是工业时代早期卢德主义思潮(排斥新技术和新事物)的延续,那时工人们认为是大机器抢占了工作,于是盲目地、大规模地破坏工厂里的机器设备。
玛利亚之后,机器人角色一度沉寂,这受限于人们对机器人的狭隘想象以及科学技术的实际发展。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流行的是《魔鬼博士》、《科学怪人》、《科学怪人的新娘》等科幻恐怖片,在当时人们眼里,弗兰肯斯坦这种肖似人类的人造生物远比笨重、泛着金属冷硬质感的大机器更可怕也更具吸引力。同时,发轫于20世纪初的现代航天科技取得实质成果,电影导演的目光自然被神秘的外太空吸引,各种奇形怪状的外星人开始频繁登上电影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