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聚焦 » 热点头条 » 正文

太赫兹研究:电子科技大学开垦电磁波的最后一片“处女地”


  来源: 川观新闻 时间:2021-08-19 编辑:清风
分享到:



近日出版的《四川日报》以大版篇幅,报道了电子科技大学为推动太赫兹研究进展做出的努力和在太赫兹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全文如下:


“那我们的大会就转战线上了吧?”8月9日,在成都沙河河畔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太赫兹之父”刘盛纲的家中,胡旻老师等待着老先生最后点头。


作为红外毫米波-太赫兹领域“奥运”级别的学术盛会,第46届国际红外毫米波—太赫兹会议将于8月29日-9月3日在成都召开。受德尔塔毒株的影响,新冠疫情在国内零星“反扑”,活动只能转战线上。


“活动效果可能会受影响,但这是没办法的事,相信科学终将战胜病毒,每个科学人都要为之努力”,87岁的刘盛纲无奈说道。


三年前,他以84岁高龄带队到日本“申奥”,以两票的优势险胜澳大利亚,为中国赢得了这场顶级国际会议的主办权。


继北京、上海和香港之后,成都成为会议在中国的第四站。它不仅让国际社会更加了解中国太赫兹科研实力。


而支撑这场盛会落地成都的,就是刘盛纲及其带领的电子科技大学太赫兹科学技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刘盛纲院士指导团队工作


国内太赫兹科学技术全部平台都有它!

这里有中国太赫兹研究的“旗手”


在探访实验室前,胡旻提议先见见实验室主任刘盛纲院士。87岁的老先生待人和善,总是面带微笑,提到太赫兹,两眼放光。


他和太赫兹的交集,已有31年。


太赫兹,是电磁波谱上最后的“处女地”。


电磁波是电场和磁场的一种周期性的震动,跟其他的波一样,它也是可以携带能量的。电磁波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我们常用的手机通信就是利用微波,它也是电磁波谱中的一段。而可见光也是电磁波。


在电磁波谱上,与太赫兹波段相邻的“两兄弟”,一个是遥控器用的的红外线,另一个就是微波炉里的微波。


太赫兹波比微波看东西更清楚;与可见光相比,又是“透视眼”;相较之X光,它更安全,不会破坏生物组织……具有传输速率高、容量大、方向性强、安全性高及穿透性好等诸多特性。


一秒钟下载三部高清电影;机场安检不再是繁琐地挨个搜身检查,成像系统只需一秒钟就可以完成全身的扫描图像,还可以直接判断携带物品的成分……这些都可能通过太赫兹实现。它在物理、化学、生物、电子、通信、航天、国防等方面蕴藏着巨大的应用前景,被称为“本世纪的又一场科技前沿革命”。


它就像交通拥挤的城市中一片未经开发的处女地,能够修建更快速、更多车道、更安全的高速路。


但是,因为太赫兹处于宏观经济经典理论向微观量子理论的过渡区,处于电子学向光子学的过渡区。频段上既不完全适合光学理论处理,也不完全适合微波理论研究,且不易得,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太赫兹技术成了一个几乎空白的技术领域。


1990年,时任电子科技大学校长的刘盛纲应邀到德国访问。身为物理电子学家的他注意到,汉堡-哈尔堡大学正在讨论关于开展太赫兹的研究工作。此后,他又应邀参加了即将在欧洲举办的第一届太赫兹国际会议的筹备会。


刘盛纲意识到,太赫兹将是新一代产业的科学技术基础,中国人要在这一“真空地带”有所建树,在世界科技竞赛中占据制高点和主动权!


回国后,刘盛纲便提出了在我国开展太赫兹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每每参加一些重要的学术会议,刘盛纲总是会不遗余力地向与会其他科学家介绍太赫兹技术的重要战略意义。


2001年,卸任电子科技大学校长后,68岁的刘盛纲亲自建立一支小团队,在国内率先开启了太赫兹科学技术研究。


说到这儿,刘盛纲从书房中拿出一本黄色封皮的小册子。这是2005年第270次香山科技会议的报告,这次会议是我国太赫兹研究发展的里程碑。


关键词:太赫兹 电子科技大学 电磁波    浏览量:14693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商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商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经本网授权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商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归原版权所有人所有。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有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如有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相关合作、投稿、转载授权等事宜,请联系本网。
QQ:2268148259、3050252122。


让制造业不缺测试测量工程师

最新发布
行业动态
行业聚焦
国际资讯
仪商专题
按分类浏览
Copyright © 2023- 86171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州德禄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本站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电话:020-34224268 传真: 020-34113782

粤公网安备 44010502000033号

粤ICP备16022018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