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电领域,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Nega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 thermistor,下文简称NTC)为当前主流技术,其劣势在于线性度极差,在应用中常常需要校准才能得出准确的标定温度,但这将带来巨大的时间成本,“像电饭锅如果要用半个小时来校准温度,消费者也受不了。”
这一大痛点,给IC型温度传感器带来了巨大的增长机会。与热敏电阻相反,IC型温度传感器有非常线性的电压/电流—温度关系,一些产品甚至有代表温度、并能被微处理器直接读出的数字输出形式,且价格相对便宜。李柳青表示,申矽凌已经找到很好的解决方案,也与多个做家电的方案供应商有深度的合作。
新能源汽车方面,在汽车电动化浪潮之下,汽车续航和安全等问题变得日益突出,由此带来了海量热管理需求。据东莞证券预测,到2025年全球新能源汽车热管理规模1128亿元,其中中国新能源汽车热管理规模将达360亿元。
作为汽车热管理核心部件之一,温度传感器在这一领域的增量可见一斑。据李柳青透露,申矽凌已经在这一领域与头部厂商洽谈合作,不过目前这一行业面临的困难在于,缺乏一个标准化模型,如果未来能够形成标准化作业,那将是非常大的应用市场。
三年质的飞跃 “不存在弯道超车”
2018年,刚刚宣布完成A轮融资的申矽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公司创始合伙人王玉曾经表示,公司大部分的竞争对手来自国外,并且作为初创企业,不具备品牌优势,难以拿下华为和联想这样的大客户。
仅仅过去了三年,申矽凌不仅将产品线覆盖至国际高端厂商水平,部分产品技术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并且成功向华为等全球一流品牌厂商供货,甚至有海外品牌厂商前来洽谈合作,热管理产品累计出货超过2.0亿颗,且没有出现品质问题。
然而,对于公司以及国内同行在温度传感器领域取得的成绩,李柳青认为,“弯道超车”并不适用。“因为不存在弯道”“就像学走路一样,一定是从爬到站,再慢慢学着走,学会不摔跤,再往前跑,一定是这个过程,不存在弯道超车。”
李柳青坦言,之所以公司能够跟上国际一流厂商的步伐,甚至将后来者居上,最大的因素仍然是市场。2019年以前,温度传感器主要应用于通讯、PC和服务器三大市场,均为成熟市场,赛道小,需求稳定,供应商稳定,后来者少。
近年来,疫情的突发,以及5G、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让温度传感器迎来前所未有的广阔市场,这一历史机遇让更多科技创业者争相入局。与此同时,中国市场的包容性也给了国内厂商更多的试错机会,由此进一步推动了国产化的趋势。
此外,如可穿戴、消费电子这一类的新兴市场,由于对产品的延续性要求不那么严格,更看重产品的实用性并且需要产品能够快速迭代,也给国产产品与国外产品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机会。而国内企业虽然体量小,但应变能力强、快,更具备竞争优势。
不过,李柳青也表示,在温度传感器领域,国产替代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例如在CPU、PC、服务器热管理领域,国际厂商凭借其丰富的技术和经验积累,仍然具备很大优势,也是国内厂商仍需要跨越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