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仪表商情网讯:中国不再只是世界工厂而已。中国正在迅速崛起为世界创新领域的领跑者。中国的私营企业已经具备在本土挑战跨国企业的能力。它们处在一场引人注目的创新革命的最前沿。这场革命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单纯模仿到“量体裁衣”;第二阶段,从追随者到世界标准的制定者;第三阶段,从追求新资源到追求新知识。它们发展出更好的管理理念和手段,由此获得很强的竞争优势,中国品牌也在这一过程中走向世界。
它们是如何做到的?虽然有人习惯性地认为中国企业都过度依赖政府,但我们调查的企业都不属于这种情况。多年来,中国政府一直在国家创新方面持续投入资金,建立了由工业园区、大学和研究院所组成的现代科技基础设施,此外还有日趋壮大的科学家和工程师队伍。这对初创企业而言是宝贵的资源。但事实上,中国企业在创新流程的研发端投入了更多资源,研发费用总额现已达到美国的42%——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规模大体相称。
更重要的因素在于中国市场的自身特色:大规模、高增速、多样化,最重要的是在最初阶段对低成本产品(所谓的量体裁衣)的需求。中国企业家在越来越多的实践中学会创新。在第二阶段,要求苛刻、眼光敏锐、财富日增的中国消费者和大规模政府项目推动了企业的迅速发展。中国市场成了竞争性创新行为的“培养皿”。优胜劣汰的竞争创造出大量善于按照顾客需求进行设计和生产的企业,而推动企业做得更好的动力主要来自市场。
在发展的第三阶段,更多企业在政府“走出去”政策的鼓励下步入海外市场。虽然此前的目的是获取矿产和能源,但今日的目标已然是打入发达国家市场、变成其中的参与者。中国企业从国内市场的成就中获取利润,又从银行获得贷款,它们就可以利用手中的资源去弥补在品牌、市场、技术方面的短板,与已有的发展成果形成互补。于是,一些位于海外高科技聚集区的欧美企业和技术中心被收购。对知识创新的关注应该会很快使中国企业具备用颠覆性创新成果去挑战世界的能力。
尽管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中国还是认识到必须转而发展更高端、劳动密集度更低的行业,这样可以创造和保留更多价值。这就是中国发布“中国制造2025”的动机。该计划的目的是使国家转型成为世界制造业强国。“中国制造2025”强调质量而非产量。很显然,中国似乎已经认识到创新工作必须和改善大环境结合起来。
中国的创新没有追随西方模式。处理创新与市场的关系时,中国企业的手段完全不同于西方。中国企业学会了如何用比国际竞争者更便宜的方式实现创新,学会了如何与顾客合作构建创新流程,学会了如何比西方同行做得更快。如果好好学习这一创新模式的经验,无论是中国企业还是跨国公司都将从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