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智驾”(ID:AI-Drive),作者:永昌 编辑:文靓
常见于测体温的红外热传感技术,正在加速上车。
“自动驾驶若再想向前发展,就得添加新的传感器。”有人如此说道。
据统计,中国近年来每年都会发生将近20万起交通事故,其中60%均发生在夜间,造成的死亡人数占比达50%。
即便目前车辆上已配备了十数个传感器,也不能解决所有夜间场景的安全问题,特斯拉的多次重大交通事故均在夜间发生。夜间行驶的安全保障成为了自动驾驶不可绕过的话题之一。
如果现有的传感器都不能保障夜间诸多场景的行驶安全,那应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据新智驾了解,包括但不限于广汽埃安、长城、长安、东风、一汽红旗等车企,以及Waymo、滴滴等自动驾驶巨头都在推进红外传感器上车。
继激光雷达与4D毫米波雷达之后,红外热成像传感器,正逐渐被推到自动驾驶领域的台前。
极端天气优势明显
就广汽埃安的相关车型而言,“红外传感器将会安装在前保险杠车牌上方,视场角为水平45*垂直37,与当前ADAS摄像头相当,对人的探测距离为90米,车辆为120米。”广汽埃安智驾负责人说道。
图源:广汽埃安
这并非红外传感技术在汽车行业中的首次应用。早在2000年,凯迪拉克 DeVille便将红外夜视系统搭载上车,该车也是全球量产车中第一辆装配红外技术的车型。
彼时红外传感器只是在燃油车上一个选配的小部件。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动驾驶成为了汽车领域的热门话题。在多种落地场景中,红外传感器可全天候工作,不受极端天气影响等优势也愈发凸显出来。
2019年起,红外传感器开始进入自动驾驶领域:
2019年,瑞典汽车零部件供应商Veoneer公司宣布,为世界领先的某汽车制造商的L4级自动驾驶汽车提供最新车载热成像系统NV4,这是汽车制造商首次决定在自动驾驶汽车上使用红外传感器。
2020年12月,Zoox发布了首款纯电动无人驾驶汽车,该汽车便搭载了热像仪。
2021年5月,ADASTEC在其flowride.ai自动驾驶平台集成了两颗热像仪,重点提升了对道路、道路附近以及公交车站等所有易受伤害的道路使用者的探测和安全。
今年,自动驾驶领域对红外传感器的关注度有增无减,不仅前文所述的广汽埃安等车企将对红外传感器有所应用,几何伙伴、深向科技(DeepWay)、踏歌智行等公司也正在对红外进行布局。
红外传感器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应用开始初现苗头,其主要优势有三:
第一,夜间识物。红外利用生命体热辐射成像,弥补“雷达+摄像头”依赖形状识别能力不足,即便在夜间无光源,完全黑暗的情况下也能清晰辨别行人,动物及车辆。
第二,穿透雾霭。红外波长长于可见光,大气穿透能力更强,成像不受雾霾、沙尘等恶劣天气影响,因此在粉尘严重的矿区及常有大雾的港口,红外传感器可不受影响正常识物。
第三,无惧眩光。红外只接收中长波信息,不接收可见光波段信息,在防眩光方面红外传感器具有天然优势。
除了上述优势,红外传感器在ADAS场景应用中也愈发重要。在前方碰撞预警(FCW )、自适应巡航控制(ACC)、变道辅助系统(LCA )、行人碰撞预警(PCW)、自动泊车(AP),泊车辅助(PA)等诸多行泊车功能上红外传感器均可起到辅助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