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化间内,激光焊接机火花四溅,光学零部件整齐列队,超长线列红外探测器拼接工艺如火如荼地开展。工艺师傅们与高精度拼接设备密切配合,让拼接精度不为拼接长度“折腰”。
走进中国电科11所红外探测器生产线,科技创新氛围愈“浓”,知识、技术、产业、科技,在这里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
“我们都知道,具有温度的物体均能够向外辐射红外线,红外探测器就像是一双‘有温度的眼睛’,能将这种热辐射翻译成可视电信号。”技术专家表示,因其优异的性能,红外探测器广泛应用于对地观测、环境监测、资源调查等领域。
为研制出更高分辨率、更多像元、更高性能的红外探测器,满足空间分辨率和大视场应用需求,超长线列红外探测器组件这双更明亮的“卡姿兰大眼睛”应运而生。
“我们将小型红外探测器经过物理拼接,形成线列状排列,就形成了超长线列红外探测器组件,它具备超宽探测范围、高灵敏度等优点,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准确、更全面的图像信息。”团队负责人孟令伟自豪地说。
把这项高性能组件快速准确地生产出来,团队成员始终步履不停、争分夺秒。
2023年底,在收到技术需求后,围绕某款长线列产品严苛的技术指标,团队成员反复罗列技术方案,为整体组件进行热辣滚烫式的“完美塑形”。方案数据论证、协同仿真、方案迭代,在数千次尝试后,终于完成探测器组件结构的精细优化。“我们又一次刷新了结构设计和工艺实施的新纪录!”经过数月攻关,第一道关卡终被突破。
为满足逐渐增加的多样化拼接需求,他们又开始突破高精度拼接这一“boss”关卡。“大规模超长线列红外探测器的拼接精度直接影响最终的成像效果,微米级的拼接偏差在实际成像中可能会表现出严重的倾斜或虚焦。”技术专家表示,伴随着线列产品长度的增加,整体结构的质量和体积逐渐达到增长上限,对整个结构的极限减重也是一大难题。
从线列产品结构设计、工艺优化、设备开发等多角度发力,他们陆续攻破红外探测器轻量化、低功耗、高拼接精度等主要技术难点,大幅降低长线列结构体积和质量设计工艺冗余量,最终实现总功耗降低40%,质量降低30%,并形成从材料制备、器件设计到拼接集成的完整技术链条。
同时,建立批量化线列探测器组件设计装配产线,实现了规模化生产,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红外探测器批量制造技术体系,打造了高可靠、高精度长线列红外探测器组件封装技术的“护城河”。
未来,11所将持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动新材料、新拼接工艺、新设备、新结构的研发与应用,不断提升线列红外探测器产能,更好服务强国强军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