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是科技创新为改善民生福祉提供有力保障。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6%以上,有力支撑粮食生产“十二连增”。“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各项技术推广应用1700余万亩,2015年实现增粮34亿斤。全球首个生物工程角膜艾欣瞳上市;全球首个基因突变型埃博拉疫苗境外开展临床试验;阿帕替尼、西达本胺等抗肿瘤新药成功上市。
七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全国各类众创空间已经超过2300家,与现有2500多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11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146个国家高新区,共同形成完整的创业服务链条和良好的创新生态,在孵企业超过10万家。
八是创新人才呈现竞相涌现、活力迸发的新局面。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超过7100万,研发人员超过535万,其中企业研发人员398万。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长江学者、中科院百人计划、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人才计划有力促进高端人才引进和培养,近5年回国人才超过110万,是前30年回国人数的3倍。
九是科技创新成为区域转型升级的新抓手。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高新区成为区域转型升级的核心载体,研发投入占全国企业的39.7%以上,新产品收入占全国产品销售收入的32.8%,单位GDP能耗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0%。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等新因素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日益增强,创新型经济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十是中国在全球创新版图中占据新位势。我国研发支出占全球比重上升到20%,居全球第二。国际科技论文占全球比重从9.9%上升到20.2%,居全球第二。创新对话成为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在科技创新领域战略沟通的重要机制,与15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加入200多个政府间科技合作组织,200多位中国科学家担任国际合作组织的领导职务。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在国际地球观测组织等国际机构中发挥领导作用。全球创新要素加速集聚,跨国公司在华投资设立研发机构达1800家。
万钢强调,“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冲刺阶段。中央对科技创新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创新提出更加迫切的需求,全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寄予科技创新更高期待。我国科技创新工作要紧紧围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落实中央重大决策,加强系统部署和谋划。要围绕打造国家先发优势和国际竞争力,在更多战略性领域实现率先突破。要围绕构筑引领型发展的支撑基点,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技术新体系,推动颠覆性技术创新。要围绕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专业化众创空间,支持众创众包众筹众扶。要围绕培育国家重要战略创新力量,建设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创新基础平台,培育造就创新型人才队伍,壮大创新型企业家队伍。要围绕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建设一批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创新型城市和区域创新中心。要围绕提高全球配置创新资源能力,深度参与全球创新治理。
万钢指出,2016年科技创新工作,要聚焦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聚焦支撑实体经济发展,聚焦促进产业优化升级,聚焦创新成果更多惠及民生,着力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和成果转化应用,着力抓好改革任务落实,着力推动科技创新创业,着力抓好队伍和作风建设,提高创新供给的质量和效率,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催生新的经济长点,持续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显著提高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为“十三五”开好局、起好步,为确保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奠定基础。
万钢要求,2016年要重点做好以下10方面工作:一是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发布实施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二是营造创新创业生态,进一步激励大众创新创业。三是继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加快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机制。四是加快部署实施重大研发任务,强化引领型发展的科技支撑。五是夯实科技创新基础能力,增强创新驱动源头供给。六是实施新一轮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七是优化区域创新布局,提升区域创新发展水平。八是深入落实促进成果转化法,实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九是深化科技创新开放合作,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十是完善创新治理机制,推动政府职能由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
会议印发了科技部党组2016年一号文件《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