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学作为一门测量科学,通常与实验室以及精密工业联系在一起,也和社会经济活动息息相关。
我国在产业基础能力方面出现的许多短板与“测不了、测不全、测不准”密切相关,“只有测得出才能造得出,只有测得准才能造得精”。因此,产业基础薄弱问题的破解需要更先进的计量测试技术、更强的计量能力和更高的测量水平。
近日,第一财经记者跟随由市场监管总局组织的“计量服务新质生产力媒体行”活动,走进位于北京市的国家智能电网量测系统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国家先进钢铁材料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国家运载火箭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实地探访计量技术是如何赋能产业升级、兼顾民生的。
自2013年以来,市场监管总局在全国范围内有计划地开展了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的建设工作。截至目前,已批准筹建66家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其中23家已通过验收正式成立。近年来,各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聚焦产业发展计量测试需求,加强计量技术研究和测试服务,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得到了各级政府、行业、企业积极响应和支持,有力地支撑了地方产业和行业的发展,为推动产业创新和质量提升发挥了积极作用。
6亿只智能电表运行准不准?
随着可再生能源和电动汽车的加入,当前的能源系统变得越来越复杂。因此,电网数字化正成为适应这些变化的必要步骤。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报告,智能电表将支持电网的基本需求侧响应功能,这是电网运营商和消费者为平衡电网供需侧,确保电网更安全、更高效运行而采取的措施。
“大家看到,屏幕上的是国家电网管辖范围内的6亿多只在线的智能电能表。针对这6亿多只电能表,我们不仅要保障它们的质量合格,还需要保证电力交易的公平公正性。这些工作都需要量测系统。”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计量研究所所长郜波介绍称。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电力的需求持续增长,中国电力供应存在多样化,既有长距离输送,又有新能源接入,对于电力的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中国实施了大规模“西电东送”的跨区域电力输送工程,通过500千伏以上至1100千伏超、特高压交直流工程,实现了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为了实现“双碳”目标和支撑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配电网需要具备更强的承载力,以满足大规模分布式新能源、新型储能、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等各类新业态发展接入需求。
据郜波介绍,智能电网中的量测系统产业涉及智能传感、电能计量、测量控制和信息处理四个方面,涵盖设计、生产、制造、检测等方面的单位千余家,计量测试服务对象包含上述四方面的多款产品。因为涉及的内容点多面广,存在着诸多“测不了、测不全、测不准”的问题,2017年2月,国家电网公司申请筹建国家智能电网量测系统产业计量测试中心。2021年1月,该中心通过验收。
在越来越复杂的用电场景中,如何保证消费者在充电时,充电电量计量更加准确?“我们研制的导轨式电能表一个很重要的应用场景,便是充电桩运行状态的监测。把一块小小的导轨式电能表放置在充电桩内,然后通过罗氏线圈去采集桩前交流部分的电能,再与桩内消耗的电能去做实时的比对分析,就可远程监测充电桩是否失准、是否维持了准确的计量性能。”郜波表示。
智能电网中的量测系统,是集智能传感、智能仪表、测量及通信、监测与诊断等技术于一体的智能化计量软硬件系统。该系统是智能电网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可以评估电网设备的健康状况和电网的完整性,实现表计自动抄收、用电信息监测、电能质量分析和有序用电管理等,可以促进能源生产者、电网运营商、消费者的多方互动,支撑大规模电动汽车充换电和新能源接入,辅以灵活的电价政策,激励用户主动地根据电力市场情况参与需求侧响应。
国产高铁车轮车轴已安全行驶60万公里
2024年首日,整列装着国产车轮的G364次复兴号长编组动车组从武汉站驶向天津西站,这是中国高铁发展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
“原来我们高铁的车轮和车轴都是靠进口,目前,国产轮对(含车轮/车轴)已在时速350公里的复兴号动车组上使用,已安全运行60万公里以上。”国家先进钢铁材料产业计量测试中心负责人杨植岗介绍,该中心开展的高铁车轮车轴产品质量评价,助力高铁车轮的高质量发展和国产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