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聚焦 » 行业动态 » 正文

1382.5亿!张峰谈智能传感器产业机遇


  来源: 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 时间:2024-06-27 作者:浅浅
分享到:



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将对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产生深远影响。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积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壮大智能产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6.20日习近平向2024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致贺信



2024年6月21日,由天津微度技术有限公司主办,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传感器分会、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先进制造商学院联合承办的2024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分论坛活动——智能感知技术融合应用与发展交流活动在天津武清举办,中国电子学会理事会党委书记、副理事长,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党组成员、总工程师张峰出席活动并发表主题演讲。


全文如下: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企业界的各位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十分荣幸受邀参加今天的2024智能产业博览会——智能感知技术融合应用与发展交流活动。


今天,我将在此分享《我国智能传感器产业的发展与未来展望》相关内容,与大家聊聊我国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特点以及我对这个产业未来发展的一些想法。


智能传感器作为现代工业和科技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日益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在如今的高科技时代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科技飞速发展,各行各业对于智能传感器的需求与日俱增,特别是在人工智能、工业控制、智慧交通、智慧家居、医疗健康等领域,智能传感器的应用场景非常广阔。


从上世纪70年代起,智能传感器这一概念在我国逐渐萌芽,到2000年,智能传感器开始大规模地生产并开始市场探索和技术突破。而今,智能传感器的产业在快速发展,在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报告,我国智能传感器的市场规模到去年年底已经达到了1382.5亿元人民币,2017年以来,连续7年年复合增速达到了16.88%,应该说发展还是非常快的,显示出了强劲的增长势头。


从发展格局来看


产业生态链在不断完善,全链条、全要素产业集群基本形成。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以及内陆重点城市纷纷推出了产业发展规划、行动方案,不断完善地方政策扶持体系,确定发展目标,注重增强创新能力,提升制造能力,不断推动智能传感器产业成为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而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这是一个特点。


从产业政策来看


近年来各地政府部门陆续推出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旨在推动智能传感器向微型化、数字化、模块化和网络化发展,来促进高端传感器及关键技术和核心材料的突破。通过政策引导产业高质量发展,这也是很大的一个特点。
从技术发展来看


产业技术水平持续迭代,国产化率不断提高。我国传感器专利申请链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2021-2023年,专利保持在40万项以上,创新能力在持续增强。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在智能制造、物联网、汽车等领域对传感器技术的需求日益旺盛,加之国家对支持传感器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不断出台,企业研发进程不断加快,传感器技术创新不断加快,我国的传感器市场未来将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产业发展势头非常良好,这是总体趋势。但我们要看到,还存在着不少或者是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高端产品的技术水平目前较低。


目前我国智能传感器企业主要集中在封装、测试、模组、集成、运用等环节,具备生产能力的厂家比较少,导致了整体传感器的技术水平与国外先进技术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第二,创新研发能力应该说还是不足。


关键词:传感器,物联网,智能制造    浏览量:211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商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商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经本网授权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商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归原版权所有人所有。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有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如有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相关合作、投稿、转载授权等事宜,请联系本网。
QQ:2268148259、3050252122。


让制造业不缺测试测量工程师

最新发布
行业动态
行业聚焦
国际资讯
仪商专题
按分类浏览
Copyright © 2023- 86171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州德禄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本站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电话:020-34224268 传真: 020-34113782

粤公网安备 44010502000033号

粤ICP备16022018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