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2024大湾区科学论坛“高端科学仪器与高端医疗器械”分论坛(以下简称分论坛)在广州举行。分论坛现场,聚焦中国高端科学仪器与高端医疗器械发展现状、面临瓶颈与突破方向,数十位院士专家、行业代表作报告交流并开展圆桌对话。
为何聚焦科学仪器?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Erwin Neher举了个例子:例如新一代基因测序仪,约10亿美元的研发资金投入,不仅推动了基因组学领域的变革,造就了价值超100亿美元的科学仪器市场,同时还促进了价值数千亿美元的基因检测和精准医学行业的发展,“科学仪器的创新、科学发现与行业进步和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正向循环关系”。
“当前,中国高端科学仪器与高端医疗器械行业正朝着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迈进,但我们也仍然需要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突破,解决一些关键核心技术还要依赖进口的问题。因此,今天我们在这里的讨论,十分必要,也恰逢其时。”分论坛现场,大湾区科学论坛主席、中国科学院原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创始主席白春礼表示。
而在全国加速夯实“科研底座”的过程中,粤港澳大湾区扮演了关键角色。
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实验室主任钟南山在视频致辞中表示,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乃至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引擎,承载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任。近年来,由广州实验室牵头研发的全球首台全自动微流控外泌体提取、纯化及富集一体机,由生物岛实验室领衔研制的首台国产商业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TH-F120等多个科学仪器相继在广州发布,持续突破进口依赖瓶颈,未来广州实验室将继续积极搭建平台,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
2024大湾区科学论坛“高端科学仪器与高端医疗器械”分论坛现场,主办方供图
突破进口依赖
“我们做过统计,历史上超过87%的重大实验进展都来自于科学仪器的进步,23%的诺贝尔奖是因为仪器的突破而获得的。”在分论坛现场,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科技部原副部长张雨东首先用一组数据直观展现了仪器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面对这一影响深远的关键领域,张雨东表示,中国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科学仪器发展已取得一定成绩,型谱体系基本完整,常规产品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
具体来看,根据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统计,国产分析仪器国内市场占有率已从“十二五”初期的30%提升至2023年末的44%,国产分析仪器国内市场初步形成类似国际“市场集中效应”的格局,质谱仪年销售额过亿元的规模企业已有3家。
分论坛现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系统与装备研究所首席专家,中国科学院电工所研究部主任、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王秋良向与会代表分享了目前中国在高场磁共振装备技术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此前由王秋良团队研制的亚洲最高磁场9.4T和室温孔径800mm人体全身磁共振成像系统,产业化规模已达到数百台套/年。
不断有空白领域被填补上,但也还有关键环节仍亟待补缺。“在高端通用仪器方面,我们仍然受限。”张雨东认为,目前国产仪器的原创研发动力还相对不足,现有国产仪器和国际最先进水平的差别较大,以及将科研成果转化为通用仪器的内在驱动力也还不够。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赵红卫也谈及这一问题。聚焦强流离子加速器大科学装置,赵红卫表示,其在核物理前沿和国家需求、人民健康方面都有很广泛的应用,但最大的挑战还是能否在强流高功率条件下长期稳定运行,“真正要做到世界领先,最关键的还是靠核心技术,其次就是一定要静下心来,没有10年做不出这样的设备”。
此外,为进一步提高科学仪器使用效率,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副所长、讲席教授、凝聚态物理研究部主任丁洪也在分论坛现场发出倡议,建议各高校、院所探索开展科学仪器共享计划,更充分利用现有仪器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并形成优势互补,鼓励建设特色仪器专业。
加速产业转化
与此同时,如何更好推动产学研合作、加速科学成果转化也成为分论坛现场多位院士专家、行业代表关注的共性问题。
论坛现场透露,在2011—2020年批准立项的692项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中,仅43.6%的项目成果转化为通用仪器,还分别有8.8%和68.7%的项目成果未获得发明专利授权和国际发明专利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