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至19日,由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智能制造系统委员会中国专家委员会、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以下简称“仪综所”)联合主办,中央企业智能制造协同创新平台、中德智能制造科技创新合作联盟协办的第二十届工业自动化与标准化研讨会在京召开。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标准创新管理司司长肖寒、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副司长汪宏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出席开幕式的还有科学技术部孙权处长、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标准创新管理司IEC联络处处长种栗。中国工程院院士于海斌(线上)、德国国家工程院院士葛兴福(mer Sahin Ganiyusufoglu)、国际电工委员会工业过程测量控制和自动化技术委员会(IEC/TC65)专家雷纳·施伦德纳(Rainer Schrundner)、国家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张相木、六盘山实验室智能制造工业软件研究中心主任李彦梅出席会议并作主旨报告。会议由IEC智能制造系统委员会中国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仪综所所长欧阳劲松,仪综所副所长梅恪分别主持。
肖寒指出,加强质量支撑和标准引领作用,一是“标准引领”,以高标准助力高质量创新,促进高水平开放,引领高质量发展,尤其在涉及大量新技术应用的工业自动化领域更需标准先行;二是“共商、共建、共享”,国家标准委提倡国际标准优先,鼓励中国专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贡献中国智慧;三是“标准制度型开放”,欢迎外资企业的专家参与中国标准的制定,也欢迎外国企业和外国专家参与中国团体标准的制定。
汪宏表示,工业自动化作为支撑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与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融合,引领着先进制造系统的迭代升级和新型制造模式的持续创新。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持续加快融合创新,抓紧谋划智能制造领域的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深化推广应用,不断提升系统解决方案供给能力;强化标准引领,推动国内国际标准协同发展。
于海斌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为题,从制造业需求角度探讨了四次工业革命及信息化发展;阐述了制造业智能化进程,包括发展起落、协同制造及解决方案;分析了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制造业务融合的契合点、挑战及体系架构;最后展望了人机物交互场景和生成式人工智能驱动的智能制造2.0的发展趋势。
葛兴福以“中国工业向更高质量、效率、可持续、安全和标准化的全面转型”为题,认为目前中国机床已具备很高的智能化水平,市场竞争力也大幅提升;同时,在工业机器人、智能制造、绿色能源、汽车安全等方面都表现出色,在相关领域标准制定方面也贡献巨大。他指出,中德在多个领域优势互补,应携手合作,共同应对未来挑战,实现多赢。
雷纳·施伦德纳以“IEC/TC65智能制造数字标识与标准化动态”为题,介绍了IEC61406-1/2标准编制情况,分析了标准化标识在增加产品认知度、保障制造商数据控制权、实现客户与制造商数据直接交互方面的优势,强调了标准化在产品生命周期中降低信息孤岛风险的重要性及跨域数据交互中的必要性。
张相木以“工业AI时代的制造业数智化转型”为题,指出制造业数智化转型的本质是构建高度智能化的制造系统,智能制造装备和智能化工业软件是智能制造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我国智能制造当前总体处于“数字化制造普及、网络化制造推广、智能化制造示范”阶段,下一阶段将以“AI+制造业”为主线推进围绕产品全生命周期各环节的数智化转型。
李彦梅受中国工程院马玉山院士委托,做“面向智能制造的检测装备及应用”主旨报告。报告分析了智能制造过程的智能检测需求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智能检测一体化平台解决思路和方案,并分享了智能检测技术在铸造、机加、热加工、装配、运维等环节的典型应用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