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国汽车报 王璞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迫在眉睫,减碳脱碳之风吹遍世界。身为负责任的大国,4年前,中国作出了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眼下,绿色、低碳、可持续,也正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迈上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的鲜明底色。
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中国汽车节能降碳任重道远。不可否认,汽车在全生命周期内“含绿量”的高与低,是衡量一款产品、一个品牌、一家企业甚至整个汽车产业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关键指标。尤其是在当下,全球碳博弈持续升级、汽车业“碳壁垒”日益高筑,锻造更强的低碳竞争力,是中国汽车深度参与全球化的必修课。而无论是积极践行“双碳”战略,全面推进汽车产业绿色低碳发展,还是从容应对全球碳博弈升级,提升中国汽车低碳竞争力,都对碳排放管理相关政策标准和测评体系的建立与持续完善提出了更高要求。
7月1日,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汽中心”)汽车测评管理中心(以下简称“中汽测评”)发布的C-GCAP(中国绿色汽车评价规程)2024版正式实施。C-GCAP聚焦汽车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低碳性能的测试与评价,为构筑中国汽车低碳竞争力贡献专业、权威的测评之力。
以碳之名 布局前瞻
铺就中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绿色之路
实现“双碳”战略,需要打造从顶层设计到落地实施,从体制机制到管理流程的高效闭环。
今年5月,生态环境部等十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明确我国产品碳足迹管理工作目标和实现路径,强化任务分工和政策协同,提出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旨在加快建立我国碳足迹管理体系,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增进碳足迹工作国际交流互信,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和“双碳”战略实现。
中国汽车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降碳措施的实施对于实现国家“双碳”目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必然选择,有利于抢占全球技术和产业竞争的高地,形成新的产业优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绿色动能。实现低碳绿色发展并非一日之功,也绝非是某家或某几家企业单凭一己之力就能实现的,而是需要政府、行业机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通力合作,持续完善汽车行业减排降碳相关政策、标准和管理体系。
作为行业独立、公正、第三方机构,中汽中心“以碳之名,布局前瞻”,在助力行业低碳绿色发展方面持续深耕。多年来,中汽中心围绕汽车“双碳”路径、智库建设、标准法规以及新能源汽车与动力电池等重点领域,建立联合研究或工作的协调机制,发挥优势互补、协同创新的联动效能,全力支撑我国汽车产业低碳高质量发展。不仅如此,在助力汽车产业低碳发展的过程中,中汽中心立足“产融新视角,碳索新路径,释放新动能”的创新理念,将碳足迹数字技术有机融合于汽车价值链、信息链、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及管理链,建立中国汽车产业链碳排放数据采集及公示平台,探索数字经济技术在碳排放领域的应用场景与运营模式,释放汽车产业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在多年的积累、创新和探索中,从汽车行业碳排放标准体系的搭建,到碳足迹管理的探索;从汽车碳核算方法的创新,到碳核算数据的积累;从搭建“中国独创”的汽车产业链碳公示平台,到中国汽车碳足迹数据积极尝试与全球互通互认,从联合其他行业机构研究并发布中国汽车绿色低碳发展路线图,到助力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降碳……在汽车行业减排降碳领域,中汽中心做出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和创新成果,成为推进中国汽车产业低碳工作前行的先驱,在全面助力汽车产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彰显“国家队”的责任与担当。
在测评领域,早在2012年中汽中心就筹备研究C-ECAP(中国生态汽车评价规程),以超前的视野和格局,从全生命周期维度搭建汽车节能环保性能评价体系,并从2015年开展测试评价,开创了国内汽车含“绿”量测试评价的先河。从最初的C-ECAP、EV-TEST(电动汽车测评)、CCRT(中国汽车消费者研究与评价规程)到如今的C-GCAP(中国绿色汽车评价规程)2024新版规程的发布,中汽测评顺应行业发展趋势推陈出新,围绕车辆的健康、能效和低碳性能打造了逐步完善的绿色测评体系,助力汽车产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凭专业测评之力
提升汽车全生命周期“含绿量”
绿色是新质生产力的底色,低碳是高质量发展的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