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内容:针对我国食源性致病菌耐药性不断加重的严峻形势,以沙门氏菌、弯曲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弧菌等主要食源性致病菌为对象,重点围绕“养殖动物-环境-食品-人群”链条,研究耐药菌的产生与传播机制,耐药菌/耐药基因在养殖动物、环境、食品、人群之间的分布转移特征与流行消长规律;探索养殖场排放耐药菌/耐药基因的环境行为与生态效应;确定食源性耐药致病菌的人群暴露与危害特征;建立食源性致病菌耐药性动态数据库,构建耐药菌/耐药基因的环境生态风险评估模型、食源性耐药致病菌的传播预测模型和人群健康风险评估模型,提出食源性致病菌耐药性控制技术规范或指南。
考核指标:阐明沙门氏菌、弯曲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弧菌等至少4种食源性耐药致病菌的形成机制与流行规律;构建食源性致病菌耐药性动态数据库(新增菌株数不少于4000株,新增药敏数据不少于50000条);建立食源性耐药致病菌传播预测模型和人群健康风险评估模型、耐药菌/耐药基因环境生态风险评估模型不少于6套,制定食源性致病菌耐药性预警系统不少于5套,提交食源性致病菌耐药性控制技术规范或指南不少于5套,提交食源性致病菌耐药性风险评估报告不少于5个;发表论文不少于120篇(其中SCI论文60篇以上),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申请软件著作权不少于5项,为食源性致病菌耐药性的风险评估、预警及干预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实施年限:2017—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1.2食品典型污染物及潜在风险物质危害识别与毒性作用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