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核指标:建立食品加工条件与典型危害物动态关联数据库,阐明不少于10 种食品加工体系不同原料、加工方式与多源危害物的形成之间的关系;建立多源危害物过程评价技术不少10项,构建风险预测模型不少于3 套;解析不少于6种不同产地属性的典型发酵食品加工过程中氨(胺)类等危害物消除的作用机制,建立生物酶定向调控策略不少于5个;解析不少于7种油炸、烧烤、烘焙等典型食品加工热效应对致敏原、糠醛类、杂环胺类等危害物的迁移转化的影响规律,阐明危害物形成与积累的动态调控机制不少于10种;形成食品加工新工艺和操作规程不少于5套。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8项,发表论文不少于100 篇(其中SCI论文不少于50篇),为重要食品安全危害物的消除提供理论依据。
实施年限:2017-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1.5食品污染物暴露组解析和总膳食研究
研究内容:围绕我国食品中化学污染物基础标准再评估和国际履约评估(生物监测)的需要,以WHO食品污染物监测合作中心(中国)为基地,基于中国总膳食研究开展暴露科学的关键问题研究,探讨中国居民总膳食中不同年龄-性别组的风险因子差异;通过探索21世纪暴露科学新理论构建典型化学危害物在人群的外暴露与内暴露解析表征平台,研究暴露组学相关的内外暴露谱,挖掘人体暴露与早期效应的生物标志物,特别关注生命早期的暴露表征;基于人体负荷生物监测研究热点关注食品化学污染物(以内分泌干扰物为重点)-人体健康效应,构建健康效应的量化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