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仪器仪表学会
仪器是工业生产的“倍增器”,是科学研究的“先行官”,是军事上的“战斗力”,是现代社会活动的“物化法官”。
古代仪器仪表发展史
人类最早的度量器具是称重器和计时器,反映了人类早期的认识和生活需求。使用天平的最早迹象是在公元前1350年。天平杆为木制,砝码则是用青铜做成的各类鸟兽形状。
在中国,公元前300—公元前100年,有人利用天然磁石的性质,发明了磁罗盘,即定向仪器。东汉时期,张衡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观测气象的候风仪,开创了人类使用仪器测量地震的历史。元代的郭守仪对浑天仪进行了改造,制成简仪,其原理在现代工程测量、地形观测和航海仪器中广泛使用。
候风仪
15世纪后期,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早期的科学仪器也以不同的背景和形式逐渐形成,主要有光学仪器、温度计、摆钟、数学仪器等。
到1650年后,新型的精密仪器不断地被制造出来。如测量用的圆周仪、量角器,航海用的高度观测仪等等。这些精密仪器为17世纪后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为科学仪器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8世纪初,仪器与仪表正式结合起来,成为一个专门的学科。以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引起了18世纪的工业革命,人类进入了工业化时代。而我国这时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仪器仪表学科的发展一度停滞不前。
蒸汽机
成立学会 发展仪器工业
1938年,王大珩考取“庚款”留学生,在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玻璃制造技术系,攻读博士学位。1948年,王大珩毅然回归祖国,决心以所学报效国家。
王大珩:我国仪器仪表事业规划的主要执笔人
1951年,王大珩接受中国科学院延聘,筹建科学仪器研制机构,隔年在长春成立中国科学院仪器馆,后又与机械研究所合并为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1956年国家制订十二年科技远景规划时,王大珩是仪器仪表事业规划的主要执笔人,在他的领导下,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仪器仪表学科的技术骨干。
1958年,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制出高精光学仪器和光学玻璃的“八大件一个汤”。“八大件”是指:1秒精度大地测量经纬仪、1微米精度万能工具、显微镜、大型石英摄谱仪、中型电子显微镜 、中子晶体谱仪、地形测量用多倍航摄投影仪、光点测距仪和高温金相显微镜。这些成果打破了当时对精密仪器制造的神秘观念,推动了我国仪器工业的发展。
1979年3月29日,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在北京召开成立大会,并举行第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王大珩担任理事长和名誉理事长。至今,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已拥有个人会员4万余名,其中高级会员2000余名,团体会员1400余个。
《仪器仪表学报》是科学研究的“倍增器”
1980年,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主办的《仪器仪表学报》创刊。
《仪器仪表学报》
《仪器仪表学报》主要报道仪器仪表领域及其交叉学科具有创新性的基础理论研究、工程技术应用的优秀科研成果,并设精密仪器与测量、传感器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电子测量仪器、信息处理技术、检测技术、视觉测量与图像检测、基于网络的测量技术、生物信息检测、交叉与前沿等栏目。多次获得中信所颁发的 “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连续被评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期刊”。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还主办了《Instrumentation》《光学仪器》《光学精密工程》《自动化仪表》等8种仪器仪表及测量控制学术、技术类期刊。
仪器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工具”
目前,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拥有下属专业分会43个,工作委员会15个,联络处1个,联系指导地方学会29个。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为促进仪器仪表领域的学术交流和科学普及,举行一系列学术活动。学会策划组织世界传感器大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学术年会、中国(国际)核电仪控技术大会、中国过程分析与控制中国区论坛等活动。
为表彰在测量控制与仪器仪表科技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于2001年设立了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学技术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