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老大哥的苏联了解到国内急需发展工业,立刻派出了大量的技术专家,缺钱借钱,缺技术教技术,轰轰烈烈的开展了史称中国工业起点的156工程,当时光是运到国内的资料和图纸已经不能以“张”来计算了,要用“吨”,1953年是23吨,到了1954年,这一数字达到了55吨。
而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中,机床是重中之重。
新中国的18家企业被确定为机床生产的重点骨干企业,业内称为“十八罗汉”。
其中为首的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沈阳机床厂
两年后的1955年8月,通过苏联的技术支援,沈阳第一机床厂研制成功了新中国的第一台机床,并实现量产。
新中国的第一台机床
至此,我们终于解决了“有无”问题,中国能自己造机床了。
到了1958年,我国自己制造的第一台拖拉机开出厂房,第一个我们实现了机床奋斗史上的第一个“小目标”。
我们在工业发展上努力地“补课”,但全球的工业发展并不会为了我们而停下脚步——二战带来的技术进步引发了工业大发展,国外机床早就已经迈入了数字控制的时代。
当年美国西科斯基公司已经认定直升机将会成为未来的重点产品,正在组织攻关生产。为精确生产出直升机所需要用的旋翼,美国工程师发明了利用计算机控制机床进行小规模精加工的思路。
这个思路非常成功,并在1951年制成了第一台电子管数控机床,成功地解决了多品种小批量的复杂零件加工的自动化问题。
我们也没有闲着。
1958年,在我们成功造出拖拉机的同一年,北京第一机床厂与清华大学合作,试制出中国的第一台数控机床——X53K1三坐标数控机床。
这台数控机床的诞生,标志着我们成功填补了中国在数控机床领域的空白。
这不仅仅是中国的第一台数控机床,也是亚洲的第一台数控机床;1960年,中国的另一个亚洲第一——原子弹,其核心部件铀球,也是通过车床切削诞生的。
而在当时,试制一台数控机床,美国用了4年时间,英国用了两年半,日本仍在研发过程中。在技术绝对封锁的条件下,中国团队造数控机床只用了9个月,此时距离世界第一台数控机床问世不过晚了7年。
中国第一台数控机床
整个研发过程,可谓是“困难重重”。
首先就是缺少技术指导——当时我们已经和苏联闹僵了,苏联人撤走了专家,新生的中国技术团队失去了指导。大家只能克服一切困难,靠自己艰苦攻关。
其次就是缺少资料——我们能参考的资料,只有从苏联杂志上看到的一张数控机床广告。广告图片中有一个大箱子,里面就是数控机床的数控部分,旁边还写了关于这台机床的一些数据,
而当时中国工程师的任务,就是根据这张普通的商业广告,制造一台数控机床——其难度等于是给你一段手机广告,然后要你把广告里的这台手造出来。
资金上,更是穷到几乎揭不开锅的境地——一次,一位老师在做实验时不小心弄坏了一个电阻,让他悔恨很久,还写了一份检讨书。当时的一些领导得知后也很重视,一位北京市的高级干部专门带着电机系的老师们去国营738工厂购买最好的电子元件。
而这种电阻,在现在到电子市场上只要几元钱就可以买一大把。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数控机床研发成功后,日本也研制出了水平相近的数控机床,但同一年研制出数控机床的两个国家,工业机床发展的命运却截然不同。
二、从夺魁到落寞,中国机床大观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