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伺服、主轴、导轨、传动机构等机床关键零部件基本上被欧洲、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控制。这些零部件的用户粘性也很大,新品牌不容易被接受。所以要在数控领域取代传统供应商的地位,短时间难度很大。但是,除了挑战这些关键零部件之外,将非关键功能作为突破口,也是不错的选择。这就包括冷却系统、润滑系统、防水防爆等。
格力机床上市后,尽管各项性能指标都不错,对标也是顶级主流配置,但是由于大部分零部件都是外购,所以设备和备件成本都不会便宜,市场竞争力存疑。但是由于格力在制冷系统具有优势,所以非常适合开发工业级冷却循环设备(温度控制+/-0.1~0.2℃)。再配合发热较大的直线电机和扭矩电机做驱动,那么整机的温控系统会是一个技术亮点。所以格力机床如果单做冷却系统,应该是个不错的技术路线。
类似的技术配置可参考瑞士史陶林机器人,速度超快,防水防爆防磁等。这家机器人公司还有两块核心业务,一个是直线驱动,另一个是防水I/O。正是这两块核心技术使得机器人整机具有鲜明的技术特色,在特定领域具有不可取代的技术优势。
5、去并购,欧洲是胜地
机床这种工业设备制造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这类公司的老板基本上不可能利用资本剥削员工,也就是说企业主无法获得暴利,又很辛苦,所以收购行业内的中小企业是完全可行的。
对于中国资本来说,并购并不是问题,投后整合才是最值得关注的地方。过去中国并购过很多德国企业,但效果并不理想。很多时候,并购后出现的问题主要在中方,因为中国老板一直希望用中国员工的管理模式要求德国的中小企业,而本身并不理解这个行业,更提不出合理的战略方向。
但即使有挫折,也不能因此而动摇出国并购机床的信念。而当前,恰好又是个低价抄底获得品牌的好机会,尽管国有资本出境受到巨大限制,但如果民营企业走出国门,低价并购欧洲高技术机床企业,应该没有大问题。
走出去,走出去,欧洲是胜地。
6、重视专机开发
“薄利多销”对机床行业,基本是无效策略,机床整机厂商不应该寄希望于打价格战,而是应该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产品附加值。我们完全不必把技术创新想得多难,有些非常实用的创新只是一些小的改进而已。
一台极其普通的手动机床,刀架改成三抓虎钳的设计就很巧妙,换刀和装夹工件都非常方便。而技术上也没有太复杂的创新,左右搬动手柄可松紧夹头,而且三抓虎钳也可以快速更换。
几乎所有工业设备的提升都可以采取这个专机策略,通过专机的定制化设计,满足客户的特殊技术需求,久而久之该专机就变成标配了。
相比之下,我国的机床行业同质化竞争严重,同类机床功能上几乎没有差异,所以最后只能拼价格。当然,买国产机床的企业通常也是价格优先,机加的活能干就行。应该说只有少数拥有优质客户的机床厂家才能接到专机开发的订单,所以说到底还是要依靠中国制造商的转型升级。
7、从源头抓起,抓机床不如抓工艺,抓工艺不如抓设计
机床是工艺的载体,工艺是制造的灵魂,设计是工艺的源头。
所以一个优秀的机床企业必定有着丰富的工艺经验,很多创新的设计都是来自于对工艺和零件设计的深刻理解。
例如,在现在比较时髦的铝合金深加工领域,铝型材被加工成复杂的结构件之后,要焊接在一起,成为较大的铝合金构件。而在焊接之前,必须清理掉零件表面的油污,这个工艺耗时耗财。
德国某机床公司就想办法在加工的过程中不使用润滑油和乳化液,而是用干冷的方式冷却刀具。通过一种全新设计的冷却轴套,让压缩空气可以通过端面的小孔对准切削刃喷出,而高压空气可以在刀面和切削表面之间形成气膜,起到润滑的作用。同时可以把切屑吹走,彻底避免切削瘤的产生。
这个设计并没有特别的技术难度,但却可以极大地解决工艺问题。而之所以可以开发出这样的技术,全靠对整个产业工艺和最终产品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