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传感器行业发展如火如荼,市场规模持续稳定增长。在看到我国传感器行业可喜发展态势的同时,也应当正视我国传感器行业所面临的突出问题:高端传感器国产化程度偏低,高端传感器高度依赖进口,高端传感器市场基本被美国、德国与日本传感器巨头占据,高端传感器进口占比约为八成,尤其是高端传感器芯片进口占比约达九成,高端传感器核心技术与关键元器件受制于人的“卡脖子”现象不容忽视。
为此,我国传感器行业现正面临一个迫切课题:国产高端传感器,当奋力披荆斩棘。
精准把脉,正视差距
目前,我国传感器行业已构建起较为完备的传感器研发体系、传感器产业体系、传感器应用体系。然而,我国传感器行业在设计技术、制造技术、产业化技术、应用技术等方面与国外差距明显。
据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传感器分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传感器分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仪表元件分会、传感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四机构于2020年9月联合发布的《中国传感器(技术、产业)发展蓝皮书》披露:我国传感器设计技术与国外差距15—20年,我国传感器制造技术与国外差距10—15年,我国传感器产业化技术与国外差距20—25年,我国传感器应用技术与国外差距15—20年。
我国传感器行业关键核心技术亟待突破,高端传感器产业化攻坚克难任重道远,高端传感器产业基础较为薄弱,传感器生产制造型企业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规模较小、盈利较少,技术分散、资金分散、产品偏中低端”现象,高端传感器高度依赖进口,高端传感器应用市场几乎被国外垄断,航天、航海、航空等领域一些特殊用途的传感器,甚至遭遇美国的出口限制,高端传感器核心技术与关键元器件受制于人的“卡脖子”难题亟需破解。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传感器占全球市场份额6.75%;美国、德国、日本三国传感器合计占据全球市场份额69%,全球传感器尤其是高端传感器市场呈现出美、德、日三足鼎立的垄断格局。
精准把脉我国传感器尤其是高端传感器行业所遇突出问题,其原因主要体现以下三方面:
科技创新力不足。传感器尤其是高端传感器科技创新水平亟待提升,科研成果与产业化结合机制不够健全。传感器尤其是高端传感器科技研发与产业生产存在脱节,科技成果转化转化通道不够畅顺,从而影响产业化进程。
资源匹配度不佳。传感器尤其是高端传感器制造企业投资需求较大,企业又面临“融资难”问题,加之传感器尤其是高端传感器技术创新资源相对集中于科研院所,而非掌握于企业手中,因而企业难于实现技术进步与设备升级,进而影响传感器尤其是高端传感器产业化进程。
人才聚集度不高。传感器尤其是高端传感器基础理论研究与技术开发科研人员紧缺,尤其缺乏具有示范带动作用与影响力的行业领军人才,传感器尤其是高端传感器制造业人才培养的批量化、实用性与传感器产业化出现一定偏离。
奋力破局,披荆斩棘
我国高端传感器领域,应当从创新驱动、资源推动和人才促动三大维度入手,去披荆斩棘,抢占高端传感器产业发展制高点,进而卓有成效地破解高端传感器核心技术与关键元器件受制于人的“卡脖子”难题。
创新驱动,攻坚克难
我国高端传感器领域,要奋力披荆斩棘,着力破局高端传感器核心技术与关键元器件受制于人的“卡脖子”难题,创新驱动是重中之重。
提升战略地位,强化创新驱动。将传感器尤其是高端传感器作为战略发展产业,列为重点支持、优先发展内容。加大科技计划对传感器尤其是高端传感器材料与器件研发创新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涉及人工智能、物联网、无人平台领域的高端传感器材料与器件技术的研究。设立“传感器产业化创新发展专项资金”,激励传感器企业研发与制造“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创新化”高端传感器产品,鼓励传感器企业沿着“专、精、特、新”产业化方向着力挺进。
构建高水平的传感器创新中心。建立由政府主导,企业牵头,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共同参与的高端传感器核心技术与关键元器件创新中心。从前沿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研发、检测与标准,以及知识产权管理等全创新链的维度,强化对高端传感器的国产化创新驱动。
资源推动,构筑高地
我国高端传感器领域,要奋力披荆斩棘,构筑高端传感器产业发展高地,资源推动是关键一环。
依托资源聚集、产业聚合,形成“政、产、学、研、用、服”六维一体的高端传感器产业格局,推动在产业优势突出和相对集中区域,打造产品特色明显、产业链完备、具有国际化市场拓展能力的重量级高端传感器产业集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