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法规 » 政策解读 » 正文

深圳重磅出台“1+22”产业发展规划:2025年战新产业增加值超1.5万亿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时间:2022-06-15 编辑:清风
分享到: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王帆 深圳报道 6月6日,深圳市发布《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之外,深圳还发布了22个政策文件,其中有20个分别对深圳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领域进行布局,“一群一策”,1个对深圳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进行布局,另1个则关乎产业空间布局,堪称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至强“政策工具箱”。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过去若干年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了深圳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规模也在持续扩大,到2019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已经突破万亿元大关。


此次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超过1.5万亿元,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培育一批具有产业生态主导力的优质龙头企业,推动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重大突破,打造一批现代化先进制造业园区和世界级“灯塔工厂”,形成一批引领型新兴产业集群。


在深圳强调“坚持制造业立市之本”的背景下,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一系列重磅规划,进一步宣誓了深圳增强实体经济发展后劲的决心,同时也为深圳提升产业体系竞争力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变迁中的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


深圳谋划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可以追溯至2008年。


彼时,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造成冲击,深圳作为典型的外向型经济体,企业出口增速放缓。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深圳开启了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低产出的产业,在全国率先谋划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在2009年制定了针对生物、新能源、互联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振兴发展规划和政策。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深圳经济特区加快转型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也是构建竞争新优势、掌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迫切需要。起初,深圳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体量并不大,但增长迅猛。深圳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0年,全市生物产业增加值141.10亿元,增长23.9%;互联网产业增加值(全口径)1160.98亿元,增长16.7%;新能源产业增加值182.38亿元,增长29.1%。


2011年起,深圳陆续出台了新材料、文化创意、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节能环保等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振兴发展规划。


深圳从2013年起又将生命健康、海洋经济、航空航天,以及机器人、可穿戴设备与智能装备确定为未来产业。同时,深圳还设立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每年安排50亿元财政资金支持企业和科研机构建设创新载体、核心技术攻关、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市场准入认证、新产品应用示范、“创新链+产业链”等创新活动。


2018年,深圳提出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生物医药、数字经济、新材料、海洋经济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万亿级和千亿级产业集群。


进入“十四五”,深圳再次对新兴产业进行优化梳理,将新一代电子信息、数字与时尚、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新材料、生物医药和健康、海洋经济产业确定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八大未来产业则为合成生物、区块链、细胞与基因、空天技术、脑科学与类脑智能、深地深海、可见光通信与光计算、量子信息。


尽管战略性新兴产业一直在迭代、更新,但其核心始终是抢占新一轮科技竞争制高点。并且,迭代、更新的背后,既因全球产业发展大势变化,同时一些未来产业逐渐壮大,升级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恰恰体现了深圳的产业发展后劲。


以海洋经济产业为例,自2013年被列入未来产业以来,到2016年增加值达到382.83亿元,再到2018年升格为战略性新兴产业,2021年海洋经济产业增加值已经达到593.80亿元,增长14.5%。


此次《意见》的配套文件《深圳市培育发展未来产业行动计划(2022-2025年)》指出,合成生物、区块链、细胞与基因、空天技术等四个未来产业处于扩张期,已初具规模,5至10年内有望实现倍数级增长;脑科学与类脑智能、深地深海、可见光通信与光计算、量子信息等四个未来产业处于孕育期,规模较小,10至15年内有望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坚力量。


关键词:深圳 发展规划 战略性新兴产业    浏览量:9399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商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商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经本网授权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商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归原版权所有人所有。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有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如有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相关合作、投稿、转载授权等事宜,请联系本网。
QQ:2268148259、3050252122。


让制造业不缺测试测量工程师

最新发布
行业动态
政策法规
国际资讯
仪商专题
按分类浏览
Copyright © 2023- 86171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州德禄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本站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电话:020-34224268 传真: 020-34113782

粤公网安备 44010502000033号

粤ICP备16022018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