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共场所的洗手间,当你把手放到水龙头下就会自动出水;当走到一些商店,大门会自动打开。如果你稍稍留意就不难发现,类似的智能产品正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身边——在火车站、机场等公共场所,我们实现了大规模测温;即使面对走位飘忽的台风,我们仍然能够对它的路径进行精确预测。我们可以精确地预测庄稼的产量,可以窥探月球的秘密,这一切,都离不开一种必不可少的器件——传感器。
(著名半导体物理和器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红外物理学家 褚君浩)
说到传感器,就不得不提半导体物理和器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红外物理学家褚君浩。作为中国自主培养的第一个红外物理博士,他发现了最完整的用于研制红外探测器的碲镉汞红外本征光吸收光谱;获得最具有直接物理意义的碲镉汞禁带宽度和组分、温度的关系式,被国际上称为CXT公式(褚-徐-汤);建立了研究窄禁带半导体MIS器件结构二维电子气子能带结构的理论模型……
1945年出生的他,已过古稀之年,却依旧精力充沛,致力于最新的科学研究领域。在万物互联的新世界里,褚君浩和他的团队正在研发一系列让世界变得更智能的传感设备。
近日,《新民周刊》专访了褚君浩院士,和他一起聊了聊无处不在的传感器“黑科技”。
为传感器立标准
什么是传感器?就像人有五官,传感器就是能够代替我们的五官去看、听、闻、尝,去感觉的器件。
看似简单的生活物品中,其实藏着很多传感器,比如多年前红极一时、国人纷纷从日本扛回来的智能马桶盖,里面就有力传感器、热传感器、光传感器。查酒驾的测试仪,则配有烟雾探测器、气体传感器。还有电子血压计、人体感应灯、触摸屏、相机、手机、游戏机,包括智能电视、冰箱、洗衣机、空调等等,都内置有光传感器、力传感器。
不过,传感器最普遍的应用还是智能手机——我们可以在一部手机中找到光传感器摄像头,力传感器加速度计、陀螺仪,磁传感器、声音传感器、指纹传感器等等,这些传感器使得我们的手机功更加智能。
褚君浩指出,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其实很简单,就是因为物质的不同运动形态是可以转化的。比如光电传感器,它就来源于爱因斯坦1906年发现的光电效应:光照到某些金属表面,如果其频率达到一定值,金属表面的电子就可以被“打”出来。目前市面上的传感器大多是通过一个器件把“光、声、热、磁”等转变成电,从而做成可见光探测器、红外探测器、THz探测、紫外探测器,X射线、伽马射线探测器等等不同的探测器。
我们都知道,任何一个有温度的物体都会发出热辐射,也即发出红外光。虽然肉眼不可见,但能通过红外探测器看见。最近,云南西双版纳一路向北的大象群引发全球关注,科研人员可以利用红外热像仪来监测大象的一举一动。
作为研究了一辈子红外物理的专家,褚君浩指出半导体材料中红外响应最好的是碲镉汞半导体材料。正是他,首次发现了碲镉汞带间跃迁本征吸收光谱。1983年,他有一个研究结果发表在国内的《红外研究》杂志上。过了没多久,有同事在吃饭时神秘兮兮地问褚君浩,是不是给美国国防部写了份报告。这让褚君浩吓了一跳,后来才知道,原来是美国国防部AD报告出版部门专门将杂志上的论文翻译成英文,发表在AD报告上。这也从一个侧面证实了褚君浩这一研究的前沿性和重要性。事实上,直到现在,褚君浩获得的碲镉汞带间跃迁吸收光谱数据依然是国际上最完整的,相当于为红外探测材料研发树立了一个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