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完善评价导向,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金标准
◇卓越工程师培养需要不同学科交叉融合,组合成新系统并不断迭代,以做出创新产品作为培养模式的评价标准。这是新时代工程师的底色,也是区别于国外工程师、传统工程师的卓越所在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扈永顺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作为在新中国朝阳中诞生的一所高校,华中科技大学(下称“华科大”)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强化一流本科教育底色,提升一流博士生教育高度,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人才和教育支撑。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学校争取用5到10年时间,建立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华科大风格”的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体系,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贡献华科大智慧和经验;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工程师培养体系,为新时代培养卓越工程师;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加强有组织科研,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在华中科技大学精密测量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内,科研人员进行卫星编队仿真控制的研究(2023 年 1 月 4 日摄)华中科技大学供图
探路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
《瞭望》:你认为应如何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
尤政: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是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重大的原始创新成果往往萌发于深厚的基础研究,产生于学科交叉领域,大学在这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党中央多次强调,要发挥高校特别是“双一流”大学培养基础研究人才的主力军作用,要有培养出大师的坚定信心,要实现人才培养的自立自强。在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方面,华科大探索出了一些经验。
在顶层设计上,加强制度建设,做好价值引领,深化人才培养改革,发挥科研育人作用,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在华科大,我们调整成立了领导小组、专家组,提出要完善基础学科高水平教师自主培养,出台了具体实施方案,形成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工作合力。
在落实主体责任上,充分发挥教学指导委员会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部门与部门、部门与院系联动机制。将人才培养作为院系的中心工作,体系化设计本研贯通的课程体系、科研训练、学生管理等人才培养重要环节。以院系为责任主体,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对优秀创新人才采取“滴灌”方式定制培养模式,制定本研贯通、学科交叉、科教协同等个性化培养方案。
在完善条件保障上,优化资源配置,整体保证经费、营造良好学习环境及设立完善的奖助体系等。根据学校整体规划以及院系自身的规划,分年度明确学科建设项目任务。将资金安排与建设绩效挂钩,在公平竞争中体现扶优扶强扶特扶新。形成相对稳定的支持,并根据评估评价结果、资金使用管理等,动态调整支持力度。
这三个环节都指向一个关键——改革评价导向。不断完善评价导向,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金标准。
为新时代培养卓越工程师
《瞭望》:在商业航天、集成电路这些工程领域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需要什么样的工程技术人才?
尤政:很多人都听过摩尔定律,未来超越摩尔定律的一个重要方向是追求研制出面向问题系统解决方案的智能微系统。
近30年来,我一直从事微机电系统(MEMS)的研究。MEMS指的是一个具有相对独立功能的智能系统,是微电子、光电子和微机械按功能要求在芯片上的一种三维集成,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生物技术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