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最新的传感器都正在走向智能化。无论是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智慧医疗等,还是智能设备和大数据分析,再到庞大的智能系统,传感器作为数据采集的源头,无处不在。
一部手机里有10多个传感器,一辆汽车有多达300多个传感器,医疗器械界的奇兵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有400多个传感器,一列高铁有2400多个传感器……可以说,这几年风生水起的智能制造、数字化转型、工业互联网等,离开传感器将寸步难行。
有数据统计,2022年中国传感器市场规模将增至3150亿元,面对如此大规模市场,我国传感器行业现状如何?相关企业有何布局?应用领域前景怎样?
由国内领先的半导体电子信息媒体芯师爷举办的“2022年硬核中国芯”评选,汇聚了百余家中国半导体芯片产业的相关企业,我们就以上问题采访了7家传感器领域的本土企业(排名不分先后):
思特威(上海)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思特威”)
深圳瑞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瑞识科技”)
美新半导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美新半导体”)
成都善思微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善思微”)
广州奥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奥松电子”)
北京锐思智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锐思智芯”)
武汉市聚芯微电子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聚芯微电子”)
传感器芯片,90%以上从国外进口
传感器一直是中国被卡脖子的“痛点”高科技产业。
“国内高端传感器市场基本上全部依赖进口,90%芯片从国外进口,许多产品是‘有品无芯’,人才制约严重,资源汇聚不足。”在谈及我国传感器⾏业近两年发展情况,奥松电子营销总监刘维说到,“产业目前面临着核心技术缺失、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的情况,导致高端、智能传感器的芯片缺乏,制造环节薄弱,民营或合资企业的产品占据了中低端市场。”
针对这一现状的背后痛点,善思微总经理罗杰指出,“目前面对的主要困难一方面是高端产品技术有待突破,传感器的底层核心技术或者说上游关键技术主要是探测材料和成像芯片,如很多其它行业一样,材料和芯片也是传感器这个行业最终需要突破的‘卡脖子’技术,但材料工艺和芯片技术都需要时间积累,尤其是要做好高端产品,需要时间和资金的长期投入。“
”另外一方面的困难主要来自下游整机客户的认可度和接受度,大部分国内整机客户还沉浸于‘原装进口核心部件’的进口依赖中,对国产核心部件的认可度、接受度以及容错度较低,不够开放,不敢大胆尝试,很多时候只是把国产供应商作为压价的一个工具而已。”
美新半导体首席执行官卢牮对此表示认同,“我们看到有很多的传感器可以批量上规模,但是客户还是不敢高比例地使用,主要的原因就是质量体系、生产管理体系还存在不足,在客户端的整个稳定性、质量表现总体还有一定的差距。”
国产传感器厂商的逐步崛起
中国数字经济已经是庞然大物,目前占GDP的比重约为35%,总量超过30万亿元,传感器正是数字经济的最基本的支点,突破“卡脖子”技术势在必行。
中国传感器厂商负重前行,近年来,在某些领域,这种局面正在逐步改变。中国制造整体实力的增长,也给国产传感器的发展带来了新曙光。
思特威(上海)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市场布局:思特威基于应用进行了部门化的布局策略,分别成立了安防和物联网芯片部、汽车芯片部、工业和新兴芯片部以及智能手机四大核心业务部门,以更精准的市场需求导向推动各应用领域产品针对性前沿CIS技术的发展升级。
针对汽车应用领域,思特威已经发布并量产了6款车规级的高性能CIS产品,与此同时已展开了新一代的车载CIS产品的全面规划,覆盖包括车载影像类应用、ADAS应用以及舱内DMS及OMS应用等。
其次,思特威作为全球首家推出BSI+全局快门技术产品的企业,目前已量产了涵盖0.3MP ~ 9MP的近十款SmartGS®系列背照式全局快门图像传感器产品,被广泛应用在汽车舱内DMS、无人机、家用机器人避障机器视觉系统及智能识别视觉系统等诸多新兴智能应用中。目前更为先进的新一代SmartGS®技术也已在开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