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核心部件国产替代,设备制造高端化之路明晰
核心部件国产化任重道远。作为制造业大国,我国过去在多数装备及零部件领域实现了突破,有些产品做到了世界领先,但是在一些高端领域仍然和进口品牌有一定差距。包括轴承、丝杠、导轨、密封件、伺服电机、 PLC 等产品的进口依赖度仍然比较高;核心零部件的缺失也限制了机床、 工业机器人等高端产品的国产化进程。
产品高端化需要产业链合作共赢及“首台套”的政策支持。以机床、工业机器人为例,过去核心功能部件的国产化率较低,使得国产主机在核心功能部件上依赖进口、进而限制了内资品牌的性价比;而国产主机的发展缓慢又反过来限制了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进程。但是也有一些领域通过产业链的深度合作实现了共同突围,比如工程机械及其核心零部件均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国产化。我们认为,国产主机和国产零部件需要加强合作,共同实现产品品质的提高,同时,对“首台套”的政策支持也有望加速国产化进程。
6.2、高端机床和示波器国产替代
机床:国产核心部件走向成熟,“自主可控”之路逐渐明晰。全球机床行业规模约 712 亿美元,中国为全球最大机床市场,2021 年消费额达到 238.9 亿美元,占比接近接近 34%,远超第二名美国。德、日企业统治全球高端市场,中国机床出口以中低端为主,高端机床国产化率较低。机床行业完全竞争,德国、日本、美国为主要机床大国,海外品牌在技术、规模、品牌影响力方面均处于领先地位,从出口体量上来看,德、日占据全球约 45%市场。国内机床高端市场主要由海外企业垄断,截至 2018 年中国高端机床国产化率仅为 6%。数控系统依赖进口、核心功能部件产业链基础薄弱等因素导致中国高端数控机床国产替代进度较慢。数控机床精密功能部件包括主轴单元、丝杠、导轨、刀库刀塔等,目前国内头部机床企业均积极布局核心部件自制。
示波器:多因素驱动,进口替代进入关键阶段。
1)技术层面:多家国产电子测量仪器厂商推进自研芯片,引领芯片自主可控。国内厂商近年来在上游芯片环节不断突破技术瓶颈,其中普源精电已先后推出“凤凰座”和“半人马座”两大芯片组,打破海外芯片供应垄断,鼎阳科技和优利德也有望在 22 年底推出搭载自研芯片的高端示波器产品。
2)性能层面:国内厂商产品性能不断提升,多类产品性能已进阶到国际高端水平。通用电子侧量仪器的四大主流产品均已经达到国际中高端水平,国内产品与海外产品的性能差距逐步缩小。
3)政策层面:政策持续加码,贴息政策提前释放高校采购需求。国家修订《科学进步法》助力科学仪器国产替代。
受上述多因素驱动,国产厂商市占率迅速提升。我们根据 Frost &Sullivan 数据测算, 2018-2021 年中国代表企业普源精电、鼎阳科技全球市占率分别从 2018 年的 0.32%/0.17%提升到 2021 年的 0.53%/0.34%,国产厂商市场份额迅速提升。
七、军工
7.1、装备安全国产需求突出,保障交付配套效率提升
军工行业供应链安全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自主可控、提高国产化率; 二是产业链配套协作、提升效率。 首先是国产化。武器装备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也是出口管制重点关注的对象,必须实现自主可控;目前在军用新材料、集成电路等一些关键环节国产化率仍然不高;近年来国家层面不断出台对于军工行业重点领域国产化的相关政策,关键领域目标都是 100%国产化替代,相应带来国内市场巨大成长空间。信息化叠加国产化,最看好军工电子、尤其是军用集成电路的成长弹性。
集成电路是武器装备信息化的基石,是我国军工亟需突破的瓶颈,无论是 FPGA、CPU 等数字芯片还是模拟芯片,国产化程度都有待提升。根据科思科技、智明达等军工企业的采购数据,这些企业生产使用的进口集成电路或芯片占比仍在 50%以上。军品自主可控要求下,技 术和产品可替代国外的厂商有望优先掌握国产机遇,以模块电源行业为例, 振华微、新雷能、国微电子等企业迅速崛起,相关产品已经可以部分替代国外产品,在国内相应市场的份额明显提升。